鄭麗芳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100)
臥位主要是指患者在床上的姿勢。骨科患者普遍存在臥位安全風險現象,例如移位、無效牽引、關節僵硬以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均可能對患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進行臥位管理[1-2]。
實驗對象選取我科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150例患者,按照患者病歷號采用隨機函數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75例,其中常規組男42例,女33例,患者年齡18~71歲,平均(53.19±3.28)歲;常規組男43例,女32例,患者年齡18~72歲,平均(53.22±3.25)歲,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所選的患者均符合骨科收治標準,并且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其中存在精神類疾病、器官存在嚴重功能性障礙和資料不全的患者。對比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骨科采用單一模式的臥位護理用具。觀察組進行綜合護理用具,在臨床中主要應用不同型號的護理墊、坡型三角墊、固定式沙袋、可調式露趾防旋鞋以及成人或小兒手掌和腳掌固定支具等,主要方案為以下幾點:(1)注重對患者踝關節進行科學體位擺放,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可調式露趾防旋鞋、膝踝部半圓體位墊等,以此來保持患者腳尖豎直向上,有利于患者康復后站立和行走;(2)存在下肢創傷患者體位正確擺放,選擇合適尺寸的護理墊、坡型三角墊等,于此同時還需要采用防旋式腳墊圈,避免患者出現不自覺外旋曲屈現象,護理人員還需要保證患者肢體的長度相等,避免出現肌肉攣縮。進行肢體按摩、協助患者翻身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避免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影響治療效果。對于存在特殊情況的患者,如韌帶修復、跟腱斷裂等患者則需要按照醫囑對患者采用可調式支具,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3)上肢、鎖骨以及肩袖損傷等患者的正確體位擺放和護理用具使用方案,合理應用布制式懸吊帶、可調式肩托等對患者上肢、鎖骨等進行固定,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對護理用具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在白天未實施被動活動的狀態下,需要在肩關節固定用具的保護下指導患者進行“手抓球”鍛煉。夜間則需要在患者肩部放置軟墊,從而起到緩解患者腫脹的效果,促進患者血液循環;(4)對于實施髖關節置換術或髖關節損傷的患者,為了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梯形枕,同時還可以結合不同厚度防旋式腳墊圈保持患者下肢處于伸直狀態,將患者雙腿適當分開,注意觀察患者假體是否存在脫位等現象,若出現異常現象則需要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5)為了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護理人員需要按照醫囑對患者采用空氣壓力治療用具,從而起到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降低靜脈血栓發生的效果。
在對2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用具后,需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無并發癥發生、血液循環良好則為有效,其余為無效。
兩組骨科患者治療期間所產生的數據均由SPSS 20.0軟件分析、整理,描述定量資料用(),檢驗用t值;檢驗定數資料用x2,描述用百分比(%),當P<0.05,說明統計學意義成立。
經過對研究結果分析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人數為74例,有效率為98.67%,而常規組患者治療有效人數為68例,有效率為90.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6.284,P<0.05)。
骨科屬于醫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患者在在接受手術前和手術后均可能出現臥位安全風險現象,一般最為常見的臥位風險為骨折移位、牽引無效、足下垂等,對此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骨科患者實施科學的護理方案,有效降低以上不良現象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骨科護理中護理用具的科學使用使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護理人員借助護理器具對患者肢體進行固定,從而起到促進患者康復的效果,在對患者使用護理用具前需要對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從而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護理用具,骨科傳統護理工作中一般對患者采用單一的護理用具,其效果相對不夠顯著,無法滿足患者肢體損傷的需求[3]。基于此本文以我科收治的150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分析不同護理用具在骨科綜合應用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骨科患者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骨科護理工作中綜合應用不同護理用具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積極作用。此護理方案值得在骨科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