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芳,竺蕾蕾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ICU,江蘇 南京 210028)
腹瀉俗稱“拉肚子”,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具體是指排便次數較平日明顯增多,糞便水分增加,嚴重者含有未消化食物、粘液或者膿血,患者最顯著的臨床癥狀為腹部疼痛,其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治療目的為調節腸內代謝平衡,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容易發生變化,且注意事項較多,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良好的護理是不可缺少的醫療部分[1]。現就我院收治的41例腸內營養性腹瀉患者開展研究,研究ICU腸內營養性腹瀉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依舊患者的狀況開展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如下。
篩選2018年7月~2019年5月我院的41例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患者開展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齡46~80歲,平均(67.2±5.3)歲;對 照 組2 0 例,男8 例,女1 2 例,年 齡4 5 ~7 8 歲,平 均(64.1±6.6)歲,兩組年齡與性別對比沒有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意義,院方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納入簽署知情書的患者;納入病歷資料保存完整的患者;納入確診為營養相關性腹瀉的患者;納入可進行正常交流的患者;納入未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納入未合并腸胃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遵照醫囑給藥,開展飲食指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針對患者自身的護理,內容有:(1)患者入院時多伴有急性的腹部疼痛,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及時進行診治,使患者盡早確診治療,減少治療成本,降低病癥的危害性;(2)腸內營養護理:患者的腹瀉與腸內營養密切相關,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需要禁食,多在發病后1~3天進行腸內營養治療,具體的腸內營養時間需要依據患者的自身狀況進行,把握好腸內營養時間可以有效的減免病癥反復,促進患者的康復;(3)營養液護理: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不同,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者的自身狀況調節營養液的溫度、濃度以及滴注速度,這三項在實際臨床中對患者的藥物吸收狀況有影響,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者的狀況調節,確保藥物能發揮效用;(4)營養供應方式護理:不同的營養供應方式藥效不同,常見的有泵注、靜脈滴注和鼻飼,臨床研究中發現泵注有較好的效果,能有效的避免并發癥的發生,靜脈滴注由于持續的營養供應易出現胃腸潴留并發癥,而大多數患者對鼻飼的接受程度差,因此運用少在具體的臨床需要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營養供應方式[2-3]。
對比兩組的腹瀉好轉時間,具體數據以病歷資料記錄為準。
采用S P S S 22.0 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腹瀉好轉時間以()表示,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參考值。
兩組腹瀉好轉時間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腹瀉好轉時間為(12.1±3.2)小時,對照組的腹瀉好轉時間為(15.6±2.7)小時,t=3.7756,P=0.0005,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瀉是一種胃腸功能異常代謝病癥,在頻次的腹瀉中患者腸內的營養會大量損失,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除了調理腸代謝,還要及時的進行腸內營養治療,在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良好的護理。
此次研究結果:ICU腸內營養性腹瀉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狀況開展護理有效的提升了護理效果,患者的腹瀉好轉時間明顯減短,原因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依據患者的狀況開展護理,既能確保患者接受基本護理,也能有效的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對滴注速度、藥物濃度和營養液的溫度,因體質差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良好吸收藥物的數值不同,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自身狀況進行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的藥物吸收和營養液吸收狀況,良好的藥物治療與腸內營養調節,可以使患者的病情盡快得到緩解[4-5]。綜合來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依據患者進行護理,可以提升護理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有較高的護理價值,在ICU腸內營養性腹瀉患者護理中值得推廣。
ICU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依據患者的狀況進行護理,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的康復,減短患者病情好轉時間,有較高的臨床護理價值,應該廣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