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山東省德州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山東 德州 253000)
腦梗塞是神經外科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率較高,主要由于患者的腦部出現供血阻礙、缺血、缺氧而致使其腦組織出現局部性壞死或軟化的狀況。多數患者在發作前夕無任何先兆,基本為突發,且發作后出現肢體、語言等障礙,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而,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1]。本研究中,筆者將2017年7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80例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分析的樣本,分析其臨床護理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現隨機選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80例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對其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將使用臨床常規護理方式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將在對照組之上使用早期康復護理方式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每組樣本數均為4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35-79歲,平均(65.8±3.2)歲;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2-80歲,平均(62.3±2.9)歲,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使用林場常規護理方式,此護理過程中,對用藥、注意事項及飲食等予以告知。實驗組則在此之上使用早期康復護理方式,(1)心理干預:患者因疾病的影響,極易致使其出現抑郁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應將疾病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講解,并將治療的過程及必要性予以介紹,以舒緩其不良情緒;同時將臨床治療成功的病例對其分享,提升其對治療的積極性。(2)語言護理干預:對患者使用手勢、圖片等方式進行交流,同時每日定時指導患者進行語言訓練,以單個音節的發音開始,逐步過渡到單個字的發音、詞語的發音及簡單口語訓練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可通過聽廣播、看電視等方式刺激患者進行發音、交流[2]。(3)肢體訓練干預:每天定時對患側進行按摩,指導患者家屬每隔1-2小時將其體位調整1次;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外旋、內旋、屈伸及外展等訓練,3次/日,且每個關節每日運動量應多于10次,10min/次,后期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其訓練強度。被動訓練結束后,開始逐步進行主動訓練,從簡單的握拳逐步過渡到屈伸、抬膝、蹲立等訓練[3]。
觀察兩組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使用我科自制調查問卷對其肢體及語言功能進行評估,評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則證明其語言及肢體功能恢復越佳。
記錄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腦梗塞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描述,組間經t和x2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不同護理方式后, 實驗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為(91.21±2.32)分,上肢功能恢復評分為(89.16±3.27)分,下肢功能恢復評分為(89.16±3.27)分;對照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為(78.62±2.13)分,上肢功能恢復評分為(75.26±3.12)分,下肢功能恢復評分為(76.28±3.53)分。實驗組患者語言、上肢及下肢功能評分均遠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腦梗塞患者發作后大部分會引發肢體及語言功能的障礙,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早期康復護理是針對腦梗塞患者的病情而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一項新型護理方式,通過此護理方式的實施,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明顯提升,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積極性;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干預,使其不良心理得以糾正,提高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循序漸進的語言及肢體康復功能訓練干預,使其肢體及語言功能得以早日恢復,明顯地縮短了患者的康復進程,有效地提高了臨床上的治療效果,隨之其生活質量亦明顯提升[4-5]。本次研究中也發現,經不同護理方式后,實驗組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均遠遠優于對照組,結果再次證實了此護理方式的有效性。綜上,將早期康復護理使用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對患者的肢體及語言功能的改善程度較高,應被積極使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