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縣5年拖欠老師工資補貼近5億元的消息,備受關注。拖欠教師工資并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屢見不鮮的沉疴痼疾,而且這背后也并非是大方一個縣的問題,而是現在中西部貧困縣的普遍問題。
近幾年被曝出來的新聞事件不在少數:2018年5月27日,安徽六安的金安、裕安兩區及其所轄鄉鎮的教師集體討要薪水;2018年5月5日,湖南武岡上千教師冒雨聚集,向政府有關部門討要被拖欠的薪資;2019年12月13日,江西宜春明月山管理區的眾多教師,向政府提出集訪,希望同城同酬……
客觀地看,這個問題的出現,并非一個地方的主政官員的問題,否則就不會有如此大面積的同類事件發生。目前在中西部尤其是原來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往往一邊是入不敷出的財政收入,一邊是債臺高筑的政府性債務,地方財政是真的沒錢,或者早已經把未來幾年的錢透支完了,接近“破產”的邊緣。
這個時候,雖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要求做到“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在教師和公務員二者之間,教師群體就成為容易犧牲的“軟柿子”,畢竟做出決策的官員,不會先拿自己開刀。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基,而教師是教育得以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在現實面前,如果還用老辦法應對,像大方縣一樣,縣長停職、副縣長免職,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錢還是沒有地方來,教師工資依然得不到保障。
從這個角度看,解決教師工資問題,需要從體制上改變,把教師工資等教育投入從地方財政中剝離出來,比如由教育部門牽頭,在更高層面,對教師工資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省級乃至全國教育資金的調配。
這個模式構想,并非異想天開,這完全可以參考法院檢察院體系。目前,國內一些試點地區正在積極探索建立“省級財政部門統一管理全省司法機關財務”機制,努力形成符合分類管理要求的經費分配體系,理順三級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收入分配格局,為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提供可靠保障。
教師工資也不僅僅是工資問題,其背后是中國教育的問題。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不亞于司法機構的獨立公正,尤其是在發生如此多的事件之后,更應該引起重視,從根子上去破解這個沉疴痼疾。
可以先嘗試在省級層面實現統一管理,在全省范圍內拉平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然后在國家層面進行教育經費統籌,全國一盤棋,不僅可以解決貧困地區的教師收入問題,更要的意義在于,實現整個國家層面的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拉平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師收入差距,也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流動,帶動沿海發達地區把優勢教育資源反哺給中西部貧困地區。
如此一來,就可以在教育資源層面,實現更合理的調配。不至于像現在這般,發達地區學校富麗堂皇,中西部地區學校條件簡陋;好學校的老師收入頗豐,貧困鄉鎮農村的老師工資都沒有保障。然后就是不斷地出現“農村—鄉鎮—縣城—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好老師都被挖走了,基層教育環境越來越惡劣。
不夸張地說,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具危害性的社會問題,它在不斷地傷害下一代人,威脅著國家的未來。所以,在國家全面實現脫貧之后,參照對口扶貧模式,教育對口幫扶(城市幫助農村、發達地區幫助貧困地區),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盡快實現全國教育資源的均衡化,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差距,這也是破解拖欠教師工資這個顯性的沉疴痼疾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