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秀
(廣西上林縣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500)
腦梗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受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為患者生活和生產造成不良影響[1]。通過康復指導以及優質護理能讓患者盡早恢復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本文選擇在2016年1月到12月份收治的94例腦梗塞患者,觀察應用優質護理和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指導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本文選擇了在2016年1月到12月份收治的94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各47例。觀察組24例、女23例,年齡在35歲到61歲之間,平均的年齡在(55.4±2.6)歲之間。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在34歲到68歲之間,平均的年齡56.2±2.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存在差異。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優質護理和肢體功能障礙康復的指導:1.2.1 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指導
①患肢保持功能位。進行肢體功能障礙康復鍛煉時需要對肢體進行不同程度的拉伸以及活動,為保證患者的肢體不受到過度的傷害,可在肢體附近安置防護用具,如在小腿內側或肢體關節部位放置沙袋、塑料墊、海綿等防護用具,起到保護肢體關節的作用[2]。②床上鍛煉。腦梗塞患者一般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很多功能恢復鍛煉也需要在床上進行,在選擇相關鍛煉項目時需要注意對肌肉功能較差的患者選擇床上鍛煉。常見的床上鍛煉方式主要有:肩關節外旋、外轉以及伸展運動,肘關節、腕關節以及指關節等上肢運動。部分患者可以嘗試在床上進行肌肉按摩,盡早恢復患者的肌肉功能。③下肢功能鍛煉。下肢鍛煉是肢體障礙康復中重要的環節,可以讓患者采“坐—立—站立—雙足站立—單足站立—行走”等肢體運動,進行下肢功能的恢復和練習?;颊咴谶M行下肢功能鍛煉時,注意循序漸進,并對患者的大腿、足趾、膝關節等肢體活動中的姿勢進行糾正,避免患者由于不良的行走姿勢造成畸形。每天輔導患者進行下肢功能鍛煉時要注意觀察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逐步放開對患者的攙扶,有效的鍛煉患者的肢體能力[3]。
1.2.2 優質護理
①心理護理。優質的心理護理是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以及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內容。大多數腦梗塞患者存在偏癱、輕癱現象,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由于長期的行動不便和身體逐漸衰敗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焦躁、抑郁。護理人員要學會鼓勵患者,在進行日常肢體功能障礙鍛煉時,針對患者取得的進步進行表揚,當患者由于疼痛或勞累想要放棄的時候,要積極的鼓勵患者繼續治療。適當的激勵患者,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很容易對治療喪失信心,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優秀的治療案例講解,向患者宣揚治療的可靠性,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②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更為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根據患者的喜好和生活習慣進行病房擺設,注意定時對病房通風透氣,保證空氣清新以及空氣流通,為患者治療提供好心情。③醫藥護理。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治療情況,提醒患者謹遵醫囑。在為患者送藥時,可以多于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服藥感受,積極的指導患者科學服藥,并對患者可能存在的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高血壓等并發癥進行生活上和用藥方面的指導,提高患者對病情的了解,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4-5]。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狀況進行功能的評分。通過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其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6]。
此次研究的數據應用了SPSS19.0軟件來處理,并且通過x2檢驗,如果P<0.05,就存在統計學的意義。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偏癱32例,輕癱15例,護理后偏癱7例,輕癱6例;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偏癱33例,輕癱14例,護理后偏癱20例,輕癱9例。觀察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顯示統計學差異(P<0.05)。
觀察組患者當中,護理的滿意為30例,基本的滿意為13例,不滿意為4例,護理的滿意度為91.49%。對照組患者當中,護理滿意為21例,基本的滿意為17例,不滿意為9例,護理的滿意度是80.85%。
腦梗塞是由于患者腦部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的腦血管類疾病。腦梗塞對患者腦神經和腦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在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時,也影響了患者的日常肢體功能,因而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和護理與藥物治療一樣必不可少。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指導針對腦梗塞患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偏癱情況,通過對患者進行肢體關節活動,肌肉鍛煉,以及肢體協作能力的訓練,快速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而優質的護理則能夠從心理方面和生活方面為患者康復提供更好的恢復條件,讓患者積極無負擔的參與到治療當中。本次治療中,對觀察組患者應用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指導以及優質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肢體功能改善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數據顯示統計學差異(P<0.05)。綜上可知,對腦梗塞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障礙康復指導以及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助于患者盡快康復,并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