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時,總想著離開。離開麻木的工位,離開無感的城市,離開熟悉的生活,去詩里,去夢里,去遠方,去碧海藍天、山河大漠。
很多的日子,就像“逃離”。玉珠峰就在眼前,雖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峻,但足以安放我的遐思。雪山、湖泊、姑娘,還有一杯復一杯的青稞酒,無邊無際的高原就是背景。我舒服地躺在青藏公路旁邊,遙望似乎是從天邊移過來的一個個小黑點,那是從唐古拉山口開過來的車隊,那么遠,那么慢,沒有大半天時間過不來。
當你走在真實的德令哈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德令哈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你的高原也不是想象中的高原。蒼涼、悲壯,乃至無來由的淚流滿面之后,依然是各種躁動和不安,依然是遠方的誘惑。
于是繼續“逃離”。西行跑到敦煌、陽關遺址,所見所思浩茫遼遠,思接千載,情灑八荒。然而,對于人的關懷,對于詩和遠方的追索,總歸沒有少卻半分。之后,也曾沿川藏線西行,在康定,眼見一匹雪白的牦牛和一個溜溜的姑娘;也曾沿著滇緬公路從昆明一路走向中緬交界的畹町。后來發現,不管你走多遠,也走不到詩和遠方。真正的詩和遠方,只存在于你的內心。你所有的奔走,如果沒有“走心”,不過是“偽旅行”罷了。
人生不分遠近,也無所謂詩和散文,你的愛,你的痛,你的責任,你的愿景都在其中,無法區分。你能分開血和肉嗎?你會牽掛自己的老母親,你會惦記過往的各種經歷,你會留戀曾停留過的每一處地方。這些舊痕、舊事、舊人就像一條條青藤,把你從遙遠拖拽、勾連回來,重新回到既定軌道。而你,或許會近乎配合地回歸,并安頓心靈。
是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總有一個美好吸引著你前往。可能是姑娘,也可能是理想,更多的則是你內心的熱愛。而你也在一次次的出發和回歸中,開始與現實和解。
尤其是在外面待久了,他鄉往往也成為故鄉,這時,你的“逃離”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我勸解的說辭罷了。吾心安處是故鄉,詩并不在遠方。我們之所以不停地走,不斷地默念著各種美麗的詩句,更多是在安慰自己。我們知道,只要一直走,遠方就一直在前邊不遠處。行走的理由和價值,還是行走,不高尚,也不低俗;不合群,也不另類,不過是一種生活的姿勢罷了。
有奔波就有斷裂,有遠方就有歸途。意外總會發生,繩索不會一直堅韌。斷了就斷了,沒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大家都喜歡“既然選擇了遠方,留給世界的只有背影”這句話,然而,能不能既選擇遠方也選擇不斷裂呢?
每個人都“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當然不難理解。我曾見過一個青年,在單位競聘演講中,狂放地拿自己騎行川藏線作為意志頑強的依據,在臺上揮發熱力。我也曾天真地以為自己前半生不停歇的奔走,就是在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舒服的姿勢。當我終于知道,人生本沒有姿勢所謂一擺姿勢即落俗套時,很多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或許也意味著,一個人希望世界像自己所欲的那樣壯懷激烈,未免空泛,一味的走,永遠走不出內心的藩籬。所有的美好,注定都波瀾不驚、風淡云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