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杰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安徽 六安 237000)
普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屬東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的東延部分,即北淮陽構造帶東部,北以六安斷裂為界,南側緊鄰桐柏~桐城斷裂帶,向東被郯廬斷裂所截。華北板塊南緣和揚子板塊北緣在長期的碰撞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北淮陽構造帶,構造帶在漫長地質作用下形成了十分復雜的構造格局和構造-巖漿活動,為區內多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1]。根據六安幅1:20萬化探報告,元素在研究區圖幅地層中具以下分布分配規律:古元古界大別雜巖:Cr、Ni、Co、V、Ti、Fe、Mn、Cu、P等元素平均值較高,其中Cr、Ni、Ti、Fe曲線變化有明顯的相似性和吻合性,其高峰值互相隨合。新元古界佛子嶺巖群中上部巖組,組合元素除鐵族元素外,Pb、Zn、Au、Ag、Hg、W、Mo、U、Rb等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高。佛子嶺巖群含金豐度0.5PPb~15PPb,其中潘家嶺巖組平均7PPb~11PPb,因此佛子嶺巖群是本區重要的與成礦有關的構造層。
僅見新元古界廬鎮關群燕春巖組:巖性為斜長角閃片巖,出露于工區西北部的大沖樹一帶,呈規模較小的團塊狀,以殘留體或捕擄體形式在河棚巖體二長花崗巖內分布。
區內褶皺構造不明顯,燕春巖組表現為單斜層,局部出現小褶曲。斷裂構造比較發育,構造線受NW向曉天~磨子潭斷裂和NNE向西湯池斷層群構造控制,在區內表現為斷層、破碎花崗斑巖和脈巖群三種形式[2]。
研究區構造線為北東向,研究區的破碎花崗斑巖~石英正常斑巖~閃長玢巖~煌斑巖脈,主要受北東向構造控制,破碎閃長玢巖同時受近東西向構造控制。
前人成果表明,本區一般銀在銅高地段反映,與銅關系密切,原生暈Ag與Cu、Pb、Zn元素為正消長關系,Ag與Bi為同消長關系。銅元素的背景值及異常下限值低于區域背景值和異常下限值,但襯度較區域大,說明該區為銅的主要礦化區,而鉛鋅礦化一般。金在各類巖石中的含量均低于地殼平均值。金高含量點主要分布在破碎帶中,且與花崗斑巖脈側的蝕變破碎巖石有關。
(1)1:5萬土壤化探異常特征。通過1:5萬土壤測量,在區內圈出一處套合較好的AuAgPbZn組合異常,異常分布于北東向經動力變質形成的構造破碎帶中。銀異常具外、中帶,銀最高值0.433×10-6,鋅最高值461×10-6,鉛最高值552×10-6,推測異常由破碎蝕變以及沿破碎帶侵入的熱液攜帶的成礦物質引起。
(2)1:1萬土壤化探異常特征。在以往1:5萬土壤測量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1:1萬土壤化探測量工作,本次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證實了1:5萬土壤測量成果綜合異常的存在,Au、Pb、Ag、Zn、Mo、Bi具明顯異常,各元素異常濃度增強,梯度變化明顯,各元素異常下限增高,各元素異常值增大,為1:5萬土壤測量異常數值的幾-幾十倍,特別是銀、鉛、鋅再現性較好。
經1/1萬土壤測量,Ag元素除走馬嶺一帶-小畈保留兩個較大異常外,其余均為規模較小的異常。本次共圈出了20個Ag元素異常。主要的一個Ag19元素異常面積為0.36Km2,呈條帶狀近南北~北東向展布,襯度為2.4,規模為0.87,具三級濃度分帶,單點最高值達0.858×10-6。
Pb元素除小畈處有一個較大的異常外,其他均為規模較小異常。本次1/1萬土壤化探測量共圈出15個Pb元素異常。主要的一個Pb8元素異常面積為0.34Km2,呈條帶狀北北東向展布,襯度為2.19,規模為0.75,具特高值帶,單點最高值達792×10-6。
Zn元素除小畈處有一較大異常外,其他均為規模較小異常。本次1/1萬土壤化探測量共圈出8個Zn元素異常,且相對集中。其中Zn5元素異常面積為0.2Km2,呈條帶狀北北東向展布,襯度為1.56,規模為0.32,具二級濃度分帶,單點最高值達627×10-6。
在單元素異常圈定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的地球化學特征和地質特征,圈定了研究區的綜合異常。研究區Pb、Ag、Mo、Bi元素異常范圍大,都具有三級濃度帶,且呈條帶狀北北東向展布,規模相對較突出。Au、Mo、Cu元素雖具有三級濃度帶,但多為單點異常,且分布無規律。As、Sb、W元素只具有零星單點異常,分散無規律。故本次綜合異常區的圈定主要在異常分布相對集中區進行,圖件以Pb、Au元素為主要參考元素突出表示,其它元素異常則以不同參數線表示。并進行統一編號,即HS1-HS5。其中具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綜合異常有4個。
區內多金屬礦化以鉛鋅為主,其次為、銅、磁鐵礦,少量黃鐵礦(局部較富集),偶見螢石礦化等。礦化主要分布在小畈-走馬嶺一帶(1:1萬土壤測量HS4、HS5綜合異常內)。初步圈定礦化脈6條,均分布于工作區中南部余家老灣一帶(1:1萬土壤測量HS4綜合異常內)。礦化脈規模均較小,且品位不均勻。深部礦化脈賦存標高為201m至-253m。
(1)含鉛鋅礦化脈。該類礦化主要見于余家老灣一帶,初步圈定1條鉛鋅礦化脈,5條方鉛礦化脈。礦化形態以脈狀產出,與石英脈共生。礦化脈長度約30m~80m不等,厚度0.95m~5.0m;延深15m~40m。礦化脈傾角40°~70°,根據地表脈巖及破碎等產狀,推測走向為北東向。
(2)含銅礦化脈。該類礦化地表僅局部可見,走馬嶺一帶經探槽揭露,在二長花崗巖滾石裂隙面可見有孔雀石化。經鉆探,深部初步圈定1條銅礦化脈。礦化形態以脈狀產出。礦化脈長度約30m,厚度0.33m;延深15m。礦化脈傾角45°,根據地表脈巖及破碎等產狀,推測走向為北東向。
(3)含磁鐵礦化脈。地表未發現此類礦化。但在西ZK51鉆孔內有所顯示,該孔巖性以花崗巖為主,次為晚期破碎花崗斑巖、閃長玢巖脈。黃鐵礦化,鉛鋅、銅礦化在該孔微弱顯示,僅局部見于花崗巖內裂隙,與長英質脈伴生產出。孔內深部磁鐵礦化發育:其中32.86m~33.09m為磁鐵礦化云斜煌斑巖,內見有赤鐵礦產出。436.76m~495.26m為磁鐵礦化黑云二長花崗巖,磁鐵礦充填于黃鐵-石英脈內,脈體軸夾角近直立,局部富集處密度可達7條/m~8條/m。
(4)礦石質量。礦石結構可初步劃分為:半自形粒狀結構,不等粒它形結構,它形晶結構三種,其中以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主要為脈狀構造,斑雜狀構造次之。
在安徽省舒城縣西港地區多金屬礦找礦工作中,通過對化探異常的分析與解譯,通過對研究區內1:5萬土壤測量、1:1土壤測量等綜合分析,區內地球化學異常有多種不同程度反映。主要為Pb、Zn、Ag多金屬組,元素異常組合較好,且相互疊置。結合野外驗證,研究區內找礦工作進展順利,成功圈定礦體,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