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堯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16)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鄉村文明是保證”,即以鄉村社區為基本載體,“繁榮鄉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確保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農村社區文化。浙江在“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主題下,在歷史和文化村莊中建立了一個綜合的農村文化禮堂,包括學習、教學、禮儀和休閑。
農村文化是農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文化,村民是農村文化的創造主體,即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遺傳基因、文化傳承的參加者和文化發展的推動者,文化的內核對社會發展的獨特風格沉淀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新時代的前景下,文化自信是主體內部認同和自信的基本衡量標準。文化自信是國家復興的基石,這一文化自信的理論框架實際上是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卓越文化的根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鄉村文明是保證”,即以鄉村社區為基本載體,“繁榮鄉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確保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農村社區文化。
振興農村首先是振興精神文化,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自律的過程中,村民是農村文化的主人,只有通過發展公共文化,才能使人們擺脫狹窄的思維,并促進公共的發展。在農村社區的發展中,豐富文化內容和品牌的塑造增加了農村工業的文化附加值,而且也有助于維護和發展文化本身。鄉村文化振興是傳統優秀倫理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振興農村文化,能夠提高農村社會文明水平,提高現代新型農民的文化素質,不斷培養自覺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勇于創新的新型農民,增強廣大農民的主體意識,對振興農村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目前,發展農村文化是一項重大挑戰,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評估。
缺乏對農村先進文化因素的把握。古代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是智慧和文明的體現,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封建糟粕也被誤認為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傳播。一些地方的腐朽落后思想在農民中逐漸滋生,道德危機也越來越明顯,我們也應該對此保持警惕。
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制約著城鄉一體化進程。鄉村文化的振興必將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為調整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突破口。通過鄉村文化的振興,可以極大地促進地方文化的復興,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落后,還存在著重視不夠、缺乏統籌規劃、投資效益不高、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發掘保護不夠、文化生活內容和形式落后,農民自身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投資不足、文化產品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等因素的影響、缺乏評估文化業績的機制。采取措施,加強監督機制,改進評估機制,有效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
切實推進農村文化振興,必須有明確的方向:一是弘揚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核心價值觀,這是農村文化發展的思想和行動指南;二是對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的再認識批判地繼承和傳承了優秀的鄉土文化;三是重視人才,引導和培養他們下鄉。扎根農村、回饋人才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泉;四是農村文化、道德、風氣的洗滌與重塑。
浙江文化禮堂成為一個精神上的鄉村振興項目,為農村復興注入活力和活力。經過近年的努力,浙江的行政村莊根據諸如位置、展覽、活動、團隊和機制等基本標準,建造了大量的農村學習、教育和娛樂文化講習班。它保持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連續性,便利社區日常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動,并加強地方文化向心力。農民是振興農村文化的主人公,振興的核心是豐富多彩的當地文化資源、生氣勃勃的河岸、以刺繡為基礎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活。
傳統的鄉土文化走出了村史、村志,呈現在村民面前。文化禮堂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當地文化,喚起人們的鄉愁和鄉土情感,真正成為承載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神家園。文化禮堂是傳統文化遺產,是促進浙江現代農村文化浙江省新型農村建設建設中文明與正面能量的重要載體及建設農村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措施,文化服務資源綜合豐富了農民的生活文化和娛樂生活增強了村民的集體歸屬感,成為浙江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陣地以及鄉村文化建設領域亮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