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夢
(丹鳳縣退耕辦,陜西 丹鳳 726200)
黃連木喜光,喜溫暖,不耐嚴寒,適合長在光照比較充足的地方,對土壤適應性比較廣,特別是在肥沃、濕潤的石灰巖山地繁衍生長的較好,萌芽力強,主根較發達,耐干旱,抗病蟲害,是荒坡山地的重要造林樹種。黃連木生長較慢,但壽命卻長,可達數百年。抗二氧化硫和抗煙力,有涵養水源,綠化荒山,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作用,還能生產油料和木材。它渾身上下都是寶,嫩葉可制茶,樹皮、樹葉具藥用,常為黃柏的代用品。樹皮全年可采,可提制栲膠,樹膠的組合物用到皮膚上,能改善皮膚光澤、減輕皺紋,緩解皮膚的衰老,是純天然的美容護膚品,得到女性朋友的青睞。
為了推動丹鳳縣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使黃連木能夠得到更好地開發利用,我們對丹鳳縣黃連木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與研究。
丹鳳縣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地勢西北偏高,東南較低,大致呈“掌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約13.8℃,元月最冷,七月最熱,降雨量687.4cm,無霜期217d。有充足的光照與熱量,年均日照時數為2056h,年總輻射量122.79千卡/平方厘米。丹鳳縣土地總面積243800hm2,土壤主要有沙壤、棕壤、黃棕壤和黃沙壤,其中有林地面積153671hm2,森林覆蓋率69%,為黃連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丹鳳縣黃連木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林分連片面積2859.6畝,2.6萬株。散生零單株孤立分布的大概有12萬余株。
(1)按照行政區域劃分:主要分布在武關、鐵峪鋪、花瓶子、商鎮、竹林關、龍駒街道辦,約占全縣總株數的85.3%,其它鎮約占14.7%。
(2)按照流域劃分:在銀花河、武關河兩岸,在淺山區的陽坡面分布最多,約占全縣總株數的86% 。高寒山區黃連木約占全縣總株數的14 %。
(3)按照海拔高度分布劃分:全縣各海拔段都有分布,以海拔 430~700m分布最多,約占全縣成林株數的91%;海拔高于800m以上,小于430m的范圍約占9%。
丹鳳縣黃連木按起源可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栽植株培兩大類 。
天然起源的黃連木大約占全縣分布黃連木總株數的比例為 96 %。在天然的黃連木中,其中成片黃連木林分約占28%左右,純林約占成片黃連木林的20%左右。林分高度平均6.3m,胸徑平均10cm左右,林齡平均有14年,冠幅平均4.3m,冠高平均4.2m,枝高平均1.9m。能與油松、白茅、綠毛莠、石竹、鹽膚木、苔蘚、蕨類等植物伴生下。
人工栽植的黃連木約占全縣總數的4 %。散生多分布于房前屋后、河邊、水溝旁,甚至耕地中間。大多栽植較早年代已久,生長良好,樹體粗壯,枝繁葉茂,結籽率較高,且極具觀賞價值。
丹鳳縣黃連木多為天然起源的野生黃連木,管理粗放,林相不齊、生長狀況差,經營管理措施不到位,絕大多數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導致產籽率低,不能很好的開發利用,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由于大多數林木放任生長,立地條件差,生長環境惡劣,林木競爭力弱,導致林分質量不高,經濟效益無法正常發揮。
人工栽植面積小、無法進行規模經營,科管率低,致使林分受干旱、火災等自然損毀嚴重,造成栽植保存率較低。
大力發展黃連木能源林既開拓了丹鳳縣林業的新領域,又是調整丹鳳縣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必須做好現有資源的保護,加強管理,合理經營,清除周圍的灌木雜草,對荒撫的黃連木進行墾復、施肥,提高效益。禁止濫砍亂伐,杜絕人為破壞。
黃連木適應性強,經濟價值較高,栽植成活率高,對氣候和土壤條件要求比較低,即使在荒坡沙地也能生長,適宜大面積造林,既能綠化荒山又能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應結合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對丹鳳縣適合發展黃連木的地方,統一規劃,擴大規模,優先發展。
黃連木樹干筆直,樹冠形態優美開闊,每年秋季來臨,一片緋紅,十分漂亮。可作為城市綠化觀賞樹,也可作為“四旁”綠化植樹及低山區造林的主要樹種。
在丹鳳縣黃連木生產中,對雌、雄株分布不均的地塊高接換頭,調整雌、雄株比例,提高受粉率,增加產量;對成齡樹加強修剪和病蟲害防治;在幼林管理中,提倡培養低干多枝樹形,提高結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