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孔超
(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阜新 123000)
普查區位于馬加丹州的東北部,距離馬加丹州330km,通往礦區有小鎮公路與科雷馬國家聯邦公路相連。通過野外工作和對收集的前人地質資料的研究,總結出本區金礦體礦石自然類型屬含砷黃鐵礦石英脈型和含砷石英脈角礫巖型。礦石工業類型為石英脈型。礦石組成簡單,金礦物呈中細粒嵌布。礦石質量較好,礦石主要為自形、半自形、他形結構、壓碎結構、填隙結構和包裹結構,塊狀、脈狀、網脈狀和侵染狀構造。烏瓦利內金礦是當地新發現的金礦產地之一,總結該礦床成礦地質特征,為今后本區找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區域內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中生界三疊系(下統、中統、上統)、侏羅系(下統)、白堊系(上統);新生界早第三系和第四系。區域內巖漿巖主要是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晚白堊紀、晚白堊紀-早第三紀。
(1)地層。區內主要地層為侏羅系和三疊系地層,在區內大范圍分布,第四系區內分布面積較小,主要由沖積礫石、砂、淤泥組成。
(2)構造。在構造上,礦區屬于謝伊姆坎-馬爾坦巖漿隆起的東北翼,構造整體特點是北東發育程度較高,主要方向呈北東。在礦區南部,陸相地層推測為背斜皺褶,方向近南北,長度1.5km~3km,寬度3km~4km。背斜褶皺的核心處是三疊紀諾利克階下亞階地層,翼部形成三疊紀諾利克階上亞階沉積層。地層埋藏小,經常與褶皺不對稱。礦區東南部推測為向斜褶皺,核部為侏羅紀地層,翼部為三疊紀諾利克階上亞階沉積層。沉積層被許多不同組成的巖脈侵入。酸性和中性的巖脈主要集中在礦段北部,巖體主要受北東方向的斷裂破壞。礦區斷裂構造破壞多數是北東走向,少數是北西走向,屬逆斷層和斷層。可見巖層巖體水平移動。豎直位移從數米至100m~120m,水平位移不高于數十米。烏瓦力內成礦現象局限在流線形花崗巖巖脈中,沿次緯度方向延伸。巖脈范圍-0.8公里。在構造平面中,巖脈屬于北東走向斷裂巖系,巖脈堆疊在以角度40°~50°埋藏在北西方向的短距背斜結構北翼。
(1)礦體特征。區內共發現小型金礦體9條,以透鏡狀礦體為主,具有近于平行分布的特點。礦體總體呈NNE走向,SE傾,大多傾角80°~85°。
礦體一般推測延長50m~479m,最大延長479m,礦體真厚度在0.97m~2.66m之間,最大真厚度2.66m,最大推測延深193m,工程控制的一般標高在890m之上,一般礦體賦存深度0m~271m,最大礦體賦存深度271m。
(2)礦物特征。礦石中硫化物較多且呈細脈狀、不規則團塊狀和浸染狀不均勻分布。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較明顯,主要是砷黃鐵礦、黃鐵礦、褐鐵礦等。砷黃鐵礦以團塊狀,細粒侵染狀分布在巖石裂隙或石英脈中,黃鐵礦以他形、自形、半自形晶,細粒浸染在脈石中;褐鐵礦大部分呈黃鐵礦假象產出,中細粒嵌布,是黃鐵礦蝕變產物。其他金屬礦物:黃銅礦、赤鐵礦等含量甚微,呈浸染狀分布。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和長石,分布極為普遍。其中石英呈自形、半自形晶,顆粒粗大,局部形成斑晶;長石呈粗大的板狀斑晶,和石英共生,少部分呈細粒集合體,部分長石蝕變成高嶺土。另有少量的絹云母呈小片狀。
(3)礦石特征。礦石自然類型屬含砷黃鐵礦和含砷石英脈型。礦石工業類型為石英脈型。礦石組成簡單,金礦物呈中細粒嵌布。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他形結構、壓碎結構、填隙結構和包裹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①塊狀構造:主要為塊狀硫化物和塊狀石英硫化物礦石。②脈狀、網狀構造:石英金屬硫化物呈脈狀、網狀粉砂巖裂隙穿插。③侵染狀構造:砷黃鐵礦、黃鐵礦、褐鐵礦等硫化物在石英脈中呈侵染狀分布。
(4)礦體圍巖和蝕變。金礦體主要賦存于早白堊紀花崗斑巖中,礦體的圍巖即為花崗斑巖,礦體與圍巖的界線清楚,部分礦體與圍巖為漸變關系。主要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砷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等。在構造破碎帶中強硅化地段形成石英脈,單一石英脈金品位較低,復合疊加礦化金品位較高,尤其金品位的高低與金屬硫化物多少有密切關系,特別是與石英脈中砷黃鐵礦的分布有關。礦體規模較小,礦體中的夾石不多,對礦體的完整性局部產生一定影響。
屬于巖漿期后含礦殘余巖漿沿早期斷裂沉淀、堆積、富集成礦。主要礦石類型石英脈型,主要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砷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等。在構造破碎帶中強硅化地段形成石英脈,單一石英脈金品位較低,復合疊加礦化金品位較高,尤其金品位的高低與金屬硫化物多少有密切關系。
(1)巖性蝕變標志。本區石英網脈巖是成礦母巖,尤其是具硅化、砷黃鐵礦化的石英網脈巖,是本區金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2)構造標志。區域變質作用強烈,構造發育,尤其是早期構造裂隙發育地帶,更利于含礦巖漿沉淀、堆積、富集,促成金礦的形成。
烏瓦利內金礦床的形成和分布是由地層、構造、巖漿活動等因素所控制。本文通過對本區金礦的成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望能對今后在該類礦床的深部和外圍的找礦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