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暴東升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安徽 六安 237000)
查區位于北淮陽構造帶東段的磨子潭~曉天火山巖盆地內,大地構造位置屬東秦嶺~大別碰撞造山帶的東延部分。根據地層的接觸關系、沉積相和巖石組合特征以及巖石的變形和變質程度的差異,我們將本區地層劃分為前中生代基底變質巖系和中生代火山-沉積巖系。
本區處于北淮陽構造帶東段,安徽境內北淮陽構造帶的南北分別以磨子潭~桐城深斷裂和信陽~防虎山深斷裂為界,向東被郯廬斷裂帶截切,向西延入河南境內。北淮陽構造帶是華北板塊南部大陸邊緣和揚子板塊北部大陸邊緣長期演化和碰撞的結果,經歷了漫長復雜的地球動力學過程,形成了十分復雜的構造格局和構造-巖漿活動。磨子潭-曉天火山巖盆地內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僅表現為在火山巖盆地內形成的開闊向斜和不明顯的背斜。
巖漿巖是本區分布最廣泛的巖石類型。在磨子潭-桐城斷裂以南的大別地塊內,分布有大片變形變質侵入巖,巖石類型主要有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角閃(黑云)二長片麻巖、二長片麻巖等,另外大別地塊內還有燕山晚期侵入的白馬尖獨立單元(細粒二長花崗巖)和查灣超單元,查灣超單元可分為托兒嶺單元(中細粒閃長巖)、太陽尖單元(中粒黑云角閃石英二長巖)、雷打石單元(中粗粒黑云角閃石英正長巖)。
(1)地層。以磨子潭-桐城斷裂為界,斷裂南西側為大別地塊大別雜巖,出露巖石為變質表殼巖、變形變質侵入巖。磨子潭~桐城斷裂北東側出露地層為侏羅系上統毛坦廠組下段,主要巖石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安山質角礫凝灰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根據其空間展布,疊置關系分析,汪家沖地區初步可劃分為2個~3個火山噴發韻律,每個韻律從代表強烈噴發的火山碎屑巖開始至代表寧靜溢流的熔巖流結束,其間隔期有火山碎屑沉積巖生成,且韻律層間普遍見破碎、蝕變現象。據鉆孔揭露,汪家沖地區毛坦廠組火山巖視厚度97.35m~496.44m不等,火山巖視厚度變化較大可能與火山噴發時古地形有關。
(2)構造。汪家沖地區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根據其與礦化的時間關系可劃分為成礦前斷裂、成礦期斷裂和成礦后斷裂。
①成礦前斷裂。區內成礦前期斷裂特征主要表現為北西向的破碎蝕變帶,該帶分屬湯臺子-童家河破碎蝕變帶的分枝,長度達3600m,寬度方向變化亦比較大,南東端相對窄而北西端相對較寬,傾向北東,傾角60°。該破碎蝕變帶內見正長斑巖及閃長玢巖侵入,其侵入規模不大。②成礦期斷裂。北北東向破碎蝕變帶為研究區內成礦期斷裂主要斷裂構造,長約900m,寬70m~140m不等,帶內主要蝕變特征表現為以綠泥石化、葉臘石化及高嶺土化為主。③成礦后斷裂。研究區內成礦后期斷裂總體呈北東向,長900m,錯斷地層及磨子潭-桐城斷裂,斷裂面較平整,兩側巖石破碎,見碎裂巖及構造角礫巖沿斷裂分布,為一張性斷裂構造。
(3)巖漿巖。汪家沖地區火山巖主要為毛坦廠旋回下部安山質火山巖,出露廣泛,為金礦體的直接圍巖。研究區內火山巖主要巖石類型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安山質角礫凝灰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
(1)含金石英脈地質特征。金礦體均產于石英脈內,含金石英脈呈較密集的細脈、微脈分布于北西向含礦破碎蝕變帶內,單脈一般長不超過5m,脈幅0.1cm~2cm,呈平行狀、網狀產出,以網狀為主,含脈率2%~20%,脈帶規模不一,大者長可達200余米,寬2m~10m,最寬處可達30m,延深目前已控制有60余米,小者長僅十余米,寬1m。石英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北東向,一組為北西向,以后一組含金性較好。
(2)礦體地質特征。查區金礦為單生巖金礦床。礦體個數較少,礦體編號是按照由西向東的原則,共劃分出4個礦體。含金石英脈嚴格控制了研究區礦體的形態、規模及產狀,礦體形態呈脈狀和透鏡狀展布。而汪家沖北西向控礦系統內的礦體展布特征則以平行式及斜列式為主,傾角北東,傾角較陡。礦體厚度較小,視厚度1.00m~5.00m不等,其中最大視厚度為5.00m(Au3)。
(3)礦石質量。礦石結構: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殘留結構;礦石構造:塊狀構造、梳狀構造、膠結狀構造、網脈狀構造。礦石中的主要化學成份為SiO2、Al2O3、CaO、FeO、MgO等,礦石中主要有益組份為金、銀。根據基本化學分析結果,研究區內礦體金含量最高10.28×10-6,最低1.01×10-6;銀含量最高4.2×10-6,最低0.7×10-6。以上組合分析結果表明礦石屬貧硫型礦石,這與光片中金屬硫礦物含量較少相吻合。
礦石中金品位高低與礦體形態、礦石成份及礦石結構構造等因素密切相關。
①研究區內透鏡狀礦體礦石品位高于脈狀礦體礦石品位,礦體平均品位一般高3-4×10-6;②礦體中金品位與礦石中石英含量成正比,礦石中不含石英的方解石脈地段則表現為不含金;③同時礦石中金品位與礦物結構也具有直接關系,當礦石結構為粒狀結構、梳狀結構及晶洞發育時表現為礦石中金品位相對較高,當礦石結構呈隱晶質和玉髓狀結構時其礦石中金的品位則相對較低。
研究區根據礦體中含金脈體的礦物成份、結構構造及相互穿插關系和含礦性,將研究區成礦作用劃分為五個階段。
碎裂狀石英階段:脈體成分表現以石英為主,而方解石含量較少,前期礦石結構呈細粒結構和顯微晶質結構,野外觀察脈體與圍巖直接的界線比較清楚,構成了石英細脈帶及石英大脈帶。本階段并非金成礦階段。
長英質階段:脈體礦物成分以石英居多,次為長石。礦物結構表現為細粒結構。本階段亦非金成礦階段。
方解石石英階段:脈體礦物成分以石英居多,次為方解石,礦石結構表現為粒狀結構、膠結狀構造,局部表現為網脈狀構造。巖石普遍發育硅化、綠泥石化蝕變。該階段是研究區內最為重要的成礦階段。
石英方解石階段:脈體礦物成分以方解石居多,次為石英,礦石結構為塊狀構造或網脈狀構造,野外觀察發現脈體與圍巖界線比較清晰,而且圍巖普遍發育硅化和綠泥石化蝕變。該階段是次要成礦階段。
方解石階段:脈體成分主要由方解石組成,呈顯微晶質結構。該階段形成無礦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