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秋
(大慶市大同區大同鎮綜合文化站,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基層文化建設則是社會主義文化職業的基礎。另一個種角度來說,基層文化工作水平程度、質量的高低也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素質進行衡量。因此基層文化的建設工作如果可以順利展開,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還可以充分的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提高對于搞好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和穩定社會具有很大的作用。
具體來講,基層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也是勞動人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特有文化類型,其最大的特點是公益性和群眾性。尤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趨增多,因此,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須要著力推進的工作。為此,黨的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建設。所以,因地制宜的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于進一步端正民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保證農村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本文擬通過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開展研究,旨在促進新時期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又好又快發展。
目前來看,基層文化建設的設施和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存在著極度不平衡的狀況。基層文化的建設會隨著當地的經濟水平所決定,因此有些經濟條件落后的地區的基層文化建設則會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發展的速度也比較慢。很長時間以來,經濟落后的地區文化建設設施都是十分匱乏的、活動形式也是十分的單一,這意味著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基層文化建設的資金情況也是不容樂觀,如今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問題十分的嚴重。財政投入到文化建設中的資金與實際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鄉鎮地區在財力上比較匱乏,再加上領導對文化建設并不重視,因此基層建設文化始終沒有被安排在重要的日程,加之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少,導致很多基層文化站經久不修,圖書和活動器材短缺,文化站、圖書館都是形同虛設,更沒有專人來負責,造成了當地的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長期以來,在經濟落后的農村,文化的基礎設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的發展。廣大的農村應當多建立一些可以對文化進行傳播的文化傳播陣地,作為文化共享平臺,幫助基層群眾提高其文化素養,豐富業余生活。比如村民圖書室、文體活動室等。這些文化設施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當地的軟實力也可以得到推動和發展。
以前很多地方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是缺乏基礎設施或所需的材料,而是不知道開展什么。這種情況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非常普遍,人們接觸的東西少,對一些文化現象認同性又不高,導致很多器材和建筑都閑置。固然,開展群眾文化要依靠基礎設施,否則群眾文化很難順利展開。但是,沒有多樣化的群眾活動,所有設備和器材都是一種擺設。因此,如果能以活動為載體,把這些設備、器材利用起來,會逐步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另外,各村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如種植能手、五好家庭、孝敬父母標兵等活動,把傳統文化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既促進了家庭和諧發展,也有效提升了整體村落的精神文明風貌。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都覺得基層群眾文化的活動只是一種公益性活動,溫飽問題要比文化的發展更加地重要。許多基層文化機構部門在發展文化事業上出現經費不足,文化活動的設施相對的陳舊落后、文化活動內容十分單一的情況。當地領導更加追求經濟效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經營活動中,只求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針對這一現象,首先上級主管部門應當重視起來文化建設,可以先以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契機,增加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管理部門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對基層群眾文化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可以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各司其職;另一方面也要對外引進一些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群眾文化的工作人員,結合兩部分力量,將基層群眾文化做大做好。
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群眾和地方的領導同時都重視才可以真正意義的得到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應當加大力度弘揚先進文化、投入資金用于扶持文化建設活動中,積極的落后的文化進行不斷的創新,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迫切的需求,讓我國的文化產業可以得到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