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華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不均衡發展及對外經濟聯絡的戰略需要,我國有色金屬企業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時至今日,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具有關聯產業眾多、工礦環境苛刻、戰略地位突出等特點的有色金屬企業開始出現了業務萎縮、業績下滑等突出問題,探索有色金屬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循環經濟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1],因此,嘗試將有色金屬企業循環經濟理念與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相互融合并提出對策,為有色金屬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業務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據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統計數據[2],2018年1~12月,中資企業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完成營業額1690.4億美元,同比0.3%,新簽合同額2418億美元,同比-8.8%。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額下滑,首次出現負增長。2020年1~3月,成績也并不理想,完成營業額279.9億美元,同比-15.3%,主要受業主國政局變動、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等客觀因素影響。以往,傳統工程承包企業靠信息不對稱,靠援助、商業信貸資金驅動的EPC+F模式,靠傳統的代理制度,通過中信保和“企業擔保”剛性兜底獲取金融機構授信貸款,靠人力成本優勢,靠低價競標等方式能獲取業務機會。如今,這些工程承包企業逐漸出現業務萎縮、利潤空間壓縮、惡性競爭頻現、各類風險加劇、組織管理渙散和高端人才流失等問題,甚至出現企業重組或破產倒閉。
基于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3]采用援助策略-調查規劃研究-項目評估篩選的模式構造了日本海外工程及對外投資工程體系。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利用其前殖民宗主國歷史文化優勢[4],在東南亞、非洲地區占領頂層設計獲取市場。中國的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在培育國際工程企業家、發展企業聯盟、強化風險意識、加強屬地化經營、加大研發投入、推進信息化建設、實施人才戰略[5]等方面著力開始進行轉型和升級。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必然的選擇,將循環經濟思想融入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也是大勢所趨。
循環經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6],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
2.1.1 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屬于供給側方面的減量或減負,目的是減少進入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中的低效、無效動作,從源頭節約資源,真正做到輕裝上陣。結合項目行業特點,抓住國際工程項目的關鍵流程,剔除非關鍵流程及低效、無效流程。一般項目開發流程中,設立所在國代表處開展市場調研及項目培育并獲取項目信息工作,成立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并篩選項目,對項目成熟度劃分等級。
2.1.2 再利用原則
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率,使各種物質和能量各盡其能,在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中,關注老業主、老市場,維持良好關系,進行定期售后服務回訪,站在老業主的角度多思考,加強溝通與交流,尋找和培育新機會、新項目。
2.1.3 資源化原則
資源化原則即再循環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從而又回到輸出端開始新一輪的生產加工。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周期一般為項目準備、項目執行和項目結束。通過制定項目團隊組建和退出的合理機制,實現項目團隊人員的合理流動和循環利用,做到“無縫對接”,達到再循環的目的。
2.2.1 企業內部的小循環
企業內部的循環,是循環經濟微觀尺度上的基本形式。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在項目準備階段,可以培養具有市場開發和項目執行方面的相關人才,在這個階段需要投入一定的費用并獲得市場開發的業績和經驗教訓。以簽訂合同為界限,在項目執行階段,需要人才團隊、費用、管理經驗的全方位支持,同時也獲得相應的項目管理人才、合同進度款、項目管理的寶貴經驗。項目結束時,是一個項目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新項目的開始,在這個階段,獲得了項目團隊、合同尾款、執行項目的經驗及業績。
2.2.2 企業與產業鏈的中循環
企業與某個產業鏈之間的循環,依托并圍繞某個完整的產業鏈,以循環型產業為目的,不斷孕育國際工程承包項目。有色金屬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了采選-尾礦-有價組分-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廢渣-有色金屬,冶煉-爐渣-建材,冶煉-尾氣-磷、硫-化工產品,冶煉-余熱-發電,冶煉-有色金屬-再生金屬-冶煉等小的產業鏈。
2.2.3 企業與社會的大循環
企業參與某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內循環。企業參與某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內循環,以某一產業鏈作為突破口,延伸該產業鏈,找到該產業鏈與其他產業的交集并開拓其他產業合作機會,擴散至該國整個工業體系,最終深入到該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成為該國戰略規劃合作伙伴。企業參與某一產業鏈在不同國家的外循環。根據國際化分工不同,某一完整產業鏈將分布在不同國家。企業需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識別和利用分布在不同國家的產業片段,整合為完成產業鏈,成為某一行業的跨國巨頭。
有色金屬企業循環經濟理念和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相互融合是中國有色金屬企業實現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運用有色金屬企業循環經濟理念,結合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特點,簡述如下對策。
(1)試點摸索一專多能復合人才的培養機制,構建核心國際工程承包團隊。按照減量化原則,企業聚焦到以鉛鋅銅鋁金資源為核心的國際業務,以某一區域中心或二級公司作為集團、股份公司的改革試點,通過市場化競爭,組建既懂專業、又懂商務、還懂外語的一專多能復合人才團隊,成員盡量精簡,能力分別有所側重,公司總部領導提供一定支持,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不能干預該團隊的正常工作,適當給予自主權,團隊成員采取優勝劣汰的方式,KPI考核,業績不達標,立即退出該團隊。業績達標或超額完成,有相應的激勵。全程跟蹤和總結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及發現的問題,并作為公司全面改革的典型案例。
(2)密切關注有色金屬行業發展動態,以“圈子”為紐帶,以行業創新技術為內核,在新舊兩個市場深挖合作潛力。如在中東某國家,有一定的有色金屬工業基礎,但不太完整。鋁產業,缺乏優質的鋁土礦資源,有比較豐富的霞石礦產資源,利用氧化鋁含量相對低的霞石生產氧化鋁,是該國鋁產業內循環發展的必由之路。陽極碳素廠的主要原料是煅后石油焦和煤瀝青,均為石油化工產業的副產品。電解鋁廠作為鋁產業鏈中的重點行業,除了氧化鋁原料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因素,低廉的電價和穩定的電力供應。該國有豐富的天然氣,可采用天然氣進行發電,為電解鋁廠供應穩定且低價的電力。目前,該國已基本形成了天然氣-電-鋁,霞石-氧化鋁-電解鋁的小型產業鏈,但在鋁完整產業鏈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電解鋁-鋁合金-深加工,廢鋁及鋁渣回收-再生鋁-鋁深加工,產自電解鋁廠的廢舊內襯-稀貴金屬回收,產自電解鋁廠的含硫、氮廢氣-回收利用-零排放。
(3)利用有色金屬工業區域差異化發展的良機,尋找海外國家的再生資源。海外再生金屬資源的潛力巨大,越來越受到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根據工業與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國已將再生金屬資源作為資源安全保障的來源之一,但某些國家和地區,還沒有關注再生金屬資源,僅僅認為是“城市垃圾”。依托國外市場營銷網絡,根據我國的環保及海關進出口政策,可選擇國外某代表處試點開展海外再生金屬資源貿易、就地轉化加工業務。
(4)結合正在執行項目,利用循環經濟理念爭取增補合同機會。利用循環經濟理念,結合國內新舊動能轉化、節能環保等政策,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必然釋放一批有生產管理經驗的人才,采取試點方式組建專業的第三方培訓試車運維團隊,靈活多變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股權激勵等混合所有制改革良機,按照“把控少數核心技術人員+流動管理多數一般技術人員”原則,將這部分人才充分吸收利用,既增補正在執行項目的合同機會,又為工程項目開發注入新的核心競爭力。
有色金屬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中應圍繞主業突出,做大做強國際工程承包,打造海外工程建設國家隊為戰略目標,以“減量、再用、再循環”為基本原則,制定組建核心國際工程承包團隊、在新舊兩個市場挖掘合作潛力、尋找海外國家的再生資源、爭取增補合同機會等對策,為有色金屬企業探索符合自身的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