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廣東 清遠 511520)
大灣水巖頭鉛鋅礦區處于南嶺成礦帶中段,湘粵坳褶帶南部,粵北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在勘查區內出露一套淺海臺地相碳酸鹽巖地層,活潑的地球化學性質,有利于熱液型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是粵西北乃至我省有色金屬礦最重要賦礦層位之一;區域斷裂及褶皺構造發育,長期的構造活動為(層間)破碎帶的形成、成礦物質的活化轉移及后生疊加改造再富集創造有利的條件。
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有泥盆系、泥盆系上統、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等地層。
(1)泥盆系:泥盆系中統有郁江組、老虎坳組、東崗嶺組等地層。
郁江組(D2y):紫紅色底礫巖、淺灰色砂巖夾粉砂巖、泥質頁巖,反映濱淺海相沉積環境。厚度200m~340m。
老虎坳組(D2l):紫紅色砂巖、頁巖,頂部鈣質粉砂巖、砂質灰巖,反映淺海相沉積環境。厚度>190m。
東崗嶺組(D2d):灰黑色灰巖、白云巖,頂部為砂質頁巖。反映淺海臺地相沉積環境。厚度215m~270m。
上統有天子嶺組、帽子峰組,主要為一套碳酸鹽巖—碎屑沉積建造。
天子嶺組(D3t):灰褐色、灰黑色中薄層~中厚層含炭質灰巖、泥質灰巖、角礫狀灰巖、鈣質泥巖、炭質頁巖等,反映淺海相沉積環境。厚度50m~100m。
帽子峰組(D3m):灰白、褐紅、褐黃、灰黑色中薄層狀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等,含鈣質、泥質結核,局部含鈣質泥巖及粉砂巖、細砂巖等。厚度>282m。與天子嶺組(D3t)整合接觸。
(2)石炭系:石炭系包括下統孟公坳組、石磴子組、測水組,中上統壺天群等地層,主要為一套碳酸鹽巖沉積建造。
孟公坳組(C1m):灰黑色灰巖,常含硅質條帶或透鏡體。厚140m~350m。
石磴子組(C1ds):灰黑色、淺灰色灰巖,含燧石結核灰巖。厚220m~830m。
測水組(C1dc):灰色砂巖及泥質頁巖夾礫巖、粉砂巖及煤層。厚125m。
中上統壺天群:灰白、淺灰色及紅色白云巖、灰巖。厚525m~640m。
(3)二迭系:二迭系下統巖性為灰黑色含燧石結核灰巖,厚135m~160m。上統為灰色泥質硅質巖、硅質頁巖夾砂巖、粉砂巖及煤層。厚210m。
(4)三迭系:下統大冶群下段為灰色薄層狀灰巖、泥質灰巖夾泥質頁巖,厚270m~335m。上段為灰綠色泥質頁巖、砂泥質頁巖、粉砂巖、砂巖。厚360m。中統黃岔群為紫紅色泥質頁巖、粉砂巖、砂巖。厚度>225m。
(5)侏羅系:巖性為灰色底礫巖、砂巖、粉砂巖、泥質頁巖夾炭質頁巖和煤層。厚度>2100m。
區域東部(陸仔崆—西瓜頂一線以東)為牛婆洞復向斜,以發育一系列向西凸出的“C”字型褶皺構造為主;區域中西部位于粵北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與陽江—曲江華夏系構造截接復合部位,以發育一系列北西—北西西及北東向沖斷裂及褶皺構造為特征,如大灣圩沖斷裂、榜腳沖斷裂、枚仔坪沖斷裂、蔣家洞沖斷裂及青蓮圩倒轉向斜、坑仔口向斜等。
區域巖漿活動較弱,僅區域北東部的陸仔崆—大洞田及區域中西部的楊橋—桐油坪一帶有石英閃長巖、閃斜煌斑巖及閃長玢巖等巖脈出露。
礦區從老到新出露有上泥盆統天子嶺組、下石炭統孟公坳組、石磴子組、測水組等地層,上泥盆統天子嶺組及下石炭統孟公坳組僅在勘查區南西、南東角出露,范圍有限,區內大量出露下石炭統石磴子組及測水組,總體呈NW、NWW向展布,受后期構造變動影響大,地層變形強烈。
2.2.1 褶皺
天堂坳—神民頂倒轉向斜:為一倒轉向斜,向斜軸部位于天堂坳~神民頂一帶,呈NW向延伸,傾向NE,核部地層為測水組,西翼地層正常,出露相對完整,依次出現石磴子組上段、中段及下段地層,東翼倒轉,僅見上段地層。由于受后期構造變動影響,向斜形態不完整,擠壓、扭曲、錯動、層位走滑不連續等現象普遍。
2.2.2 斷裂
勘查區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主要有二組:NW~NWW、NE~NNE向。
(1)NW~NWW向斷裂:包括本區F2、F11、F21、F22、F29等斷裂。為一組平移逆沖斷裂,呈NW~NNW向展布,斷裂面婉延起伏,延伸規模大,斜穿全區,屬粵北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斷裂構造的一部分,具壓性、壓扭性。形成時間較早,并具多期活動特點。屬本區重要的控礦斷裂,本區及鄰區鉛鋅銅礦化多產于該組斷裂旁側斷裂中。
(2)NE~NNE向 斷 裂 :包 括 本 區F43、F7、F41、F40、F27等斷裂。呈NE、NNE向展布,規模不大,一般長600m~3000m,多呈張性、張扭性,切割早期NW~NWW向斷裂。
此外,礦區內已發現的V1~V4鉛鋅銀多金屬礦化體均由成礦物質沿北東向小斷裂充填交代形成,說明北東向斷裂是本區主要的賦礦構造。
礦區地表無巖漿巖出露。
鉛鋅礦體產于斷層破碎帶中,呈透鏡體狀產出。其余礦體產于碳酸鹽巖與花崗巖的接觸帶上和外接觸帶近巖體的地段,礦體形態呈似層狀、透鏡體狀或扁豆狀,根據礦體自然產出位置及礦石特征等,本礦區礦石類型可分矽卡巖型礦石、斷裂破碎帶充填型礦石兩種,其中矽卡巖型礦石為本礦區的主要礦石類型。
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圍巖蝕變有:
(1)矽卡巖化:矽卡巖是礦區內的主要賦礦圍巖,但不同構造部位或不同性質的碳酸鹽巖所形成的矽卡巖有較大的差異。
正接觸帶矽卡巖:氣水熱液交代的對象有花崗巖和灰巖、白云質灰巖等圍巖,交代前者形成蝕變花崗巖、符山石矽卡巖、肉紅色致密塊狀石榴子石矽卡巖,交代后者形成暗綠色~棕色石榴子石~透輝石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蝕變白云石大理巖。此類矽卡巖化,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礦體產于其中或其上盤。
外接觸帶矽卡巖:主要產于白云質大理巖中,構成透輝石矽卡巖,呈細脈帶狀、似層狀、囊狀形式產出。該類矽卡巖的產出空間位置與花崗巖的產出空間位置有關,二者距離一般小于500m。
(2)大理巖化與重結晶作用:由于受巖漿侵入作用,碳酸鹽巖發生退色化并重結晶,形成白色或條帶狀的大理巖或大理巖化灰巖。一般是靠近礦體處,大理巖化較強烈,巖石呈白色,方解石結晶粗大,是較好的找礦標志。
(3)角巖化:它常圍繞花崗巖體形成一暈圈層,分布范圍一般可達花崗巖體之外約600m。主要沿燧石層強度較高,形成硅灰石化燧石層;也有一些產于壺天群白云石大理巖層中,形成透閃石化白云石大理巖。
(4)其它蝕變,如陽起石化、金云母化、碳酸鹽化、石英化、螢石化、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等,均屬于主成礦期的蝕變,與本區的成礦作用不甚明顯。
由上可以得出,礦床為矽卡巖型、圍巖接觸帶熱液充填型多種礦床。
綜上所述,廣東英德水巖頭鉛鋅多金屬礦床屬于矽卡巖型、圍巖接觸帶熱液充填型多種礦床,在空間上具有穩定的延伸,因此,在該區域內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值得進一步開展找礦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