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城市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最后一公里”,也是聯系和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群眾有更多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構建黨建引下的城市社區治理體系。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參與,但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因此,必須把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有群眾的地方就要有黨員;有黨員的地方,就要有黨組織。黨員應該是全天候無縫隙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既體現在八小時內,更體現在八小時外。因此,在不打破原有組織隸屬關系的基礎上,按照“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開展“屬地單位進行社區、住區黨員進小區”的“雙報到”活動,社區與“報到單位”聯合成立“社區綜合黨委”,形成區域化、扁平化的黨建“共同體”,負責統籌協調解決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形成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在運行過程中,“社區綜合黨委”要把區域內的黨組織緊密聯系起來,推行組織共建、資源共享、要事共商、問題共治的運行機制。社區黨組織收集梳理社情民意反饋給共建單位,共建單位通過“居民點單、社區交單、單位下單、黨員接單”的方式,解決群眾需求,回應群眾訴求。為了確保“社區綜合黨委”運行高效,可以下設“居民黨總支”或“居民黨支部”,黨支部既可以樓棟為單位,也可以網格為單位,還可以興趣社團為單位組建。黨支部要把方向、作決策、聚民心、促和諧,把分散在社區各處的居民黨員聚集起來,亮身份、交任務,引導他們在8 小時以外繼續成為一面面鮮艷的旗子。社區黨組織要不斷建立健全組織制度,嚴格黨的紀律,嚴肅黨內生活,通過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先鋒引領、活動引領、服務引領,及時化解矛盾,為加快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組織保障。
全會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推進社區現代化治理中,必須繪制黨建引領的同心圓。社區綜合黨委是核心,各黨總支(黨支部)緊緊圍繞社區黨委周圍;社區黨員在支部的領導下,要主動承擔網格長或網格員的職責,做到“黨員聯戶,網格服務”,每名黨員要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細致了解群眾意見建議,在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中,提升群眾的滿意度。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委員會中的黨員要組成黨支部或黨小組,發揮引領作用,利用不同的平臺,為居民提供貼心服務。黨組織要充分吸收熱心公益服務的志愿者,組織各類志愿服務隊,開展社區服務。社區居民是社區建設的參與者和最終服務對象,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社區黨組織要教育好、宣傳好、引導好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善治。這樣,以社區黨委為圓心,共建單位、黨總支(黨支部)、黨員(網格員)、兩委會、志愿者、社區居民共同組成黨建引領同心圓。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赤壁街道實施“三建”行動,即黨建+組織覆蓋、黨建+業委會、黨建+物業服務,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綜合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聯動體系,聚焦物業管理中“市場失靈、自治失效、群眾失望”等突出問題,推動治理力量向社區下沉、職權資源向社區下放、在職黨員向社區報到,實現“條塊聯動、區域統籌、主輔并行、齊抓共管”的城市大黨建格局。
構建黨建引領、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和“為民靠民惠民”的目標導向,以黨組織領導為核心,堅持“社區一盤棋”的思想,發動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居民志愿者參與其中,真正把黨員組織起來、群眾動員起來、社會激活起來,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
加強和完善街道、社區兩級物委會管理,推進社區、物業人員交叉任職、雙向對接,實現社區、物業一盤棋。如:湖北省枝江市白鴨寺社區開展的“核心引領,協同共治”建設中,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社區與物業公司開展“六聯共建”活動,社區教育聯抓、社區設施聯建、社區環境聯護、社區活動聯辦、社區安全聯防、社區糾紛聯調。這樣,不僅延伸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觸角,而且加強了對物業公司的監督管理,創新了“紅色物業”建設,提升了物業服務水平。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就是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最大限度促進資源優化整合,滿足社區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因此,不僅需要為居民提供多元的居住工作環境、完善的生活配套設施、便捷的交通出行,而且需要豐富的社群文化活動。枝江市白鴨寺社區把管理與服務相統一,把黨組織、居民委員會、社會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有機協同,樹立社區黨組織核心領導地位,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確定居民委員會主體地位,發揮居民自治善治作用;突出社會組織支持地位,發揮協助、增能作用。他們根據居民興趣愛好組建了數十個群眾社團,開展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公益,并把群眾參與社團及公益情況折算成積分,群眾可憑積分到社區內任何商店兌換物質,商店憑群眾兌換積分享受相應的優惠和支持,形成了“居民圍繞社團轉,社團圍繞公益轉,公益圍繞積分轉,積分圍繞資源轉”的良性循環局面,實現了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
構建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大力實施“黨建+工作項目”“黨建+精細服務”,把黨的建設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各方面,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便民服務方面,社區要設置便民服務大廳,設置黨建窗口、共青團窗口、婦聯窗口、民政和勞動保障等窗口,還要有代收水電費、天然氣費等,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一站式”服務。在網格化服務方面,黨員作為網格長或網格員,要亮明黨員身份,明確黨員職責,聚焦支部功能,開展黨建網格服務,變粗放式管理為精細化服務,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同時,要深化多元融合服務模式,建立并暢通服務熱線、QQ 群、微信群、居民意見箱、網格議事會、干部走訪日志等民意通道,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做到精準化服務、個性化服務,不斷提升黨建網格服務居民水平。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構建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必須要深化基層體制改革,必須為基層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湖北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并出臺了“1+1+N”的一攬子舉措。其中《關于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系列文件,包括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城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試點等方案。要求要強化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能力引領,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以能力建設為關鍵,以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為落腳點,用強有力的政治引領力來鍛造過硬的基層社會治理能力。要做強街鎮、夯實社區、做精小區、完善城鄉,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沉,逐步下放審批執法服務權限到街道,細化完善街道通用權責清單,制定街道賦權事項指導目錄、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防止簡單向街道轉嫁工作責任,切實減輕街道負擔,真正使街道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群眾轉。要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設置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網格管理綜合服務中心、綜合執法中心等3 個直屬事業單位,充實社區工作力量,建設社會化、職業化、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編制人員力度,注重把優秀社區組織書記選拔到街道領導崗位。推動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形成“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的良好局面。開展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事業崗位管理試點,對試點城市的在崗社區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享受事業崗位待遇,提高保障水平,暢通發展通道,激發隊伍活力。建立協同機制,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制定了《關于深化新時代 志愿服務工作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從建立資源融合機制、創新多元籌資機制、健全權益保障機制、推行激勵嘉許機制、構建應急聯動機制、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等六個方面,為志愿服務提供支撐保障。這些措施的出臺,從制度層面為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城鄉治理體系、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