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鵬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素質的應用型、綜合型計算機人才有著更為強勁的就業競爭力,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圍繞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和計算機的實際操作展開教學,課程目標就是在于提高高職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辦公應用軟件的使用技巧,培養綜合型計算機人才。但目前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老師的教育模式過于傳統。因此,想要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就要分別從老師、學生以及教學方案等不同角度來完善高職計算機教學策略,同時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優化,充分利用學校和課堂所提供的硬件設施和相關資源,將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整合起來,不斷豐富授課內容,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高職學生大多剛剛從緊張的高中生活中走出來,經過漫長的假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下降。另外,很多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成熟,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合理未來規劃,學習起來沒有章法,什么都在學,什么都學不精。在課堂上很多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態度散漫,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并且學生間自主學習能力存在差距,有的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學生認真努力,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推廣時間不算太長,教學方案處在摸索階段,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所以很大一部分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大綱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講課,保持著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授課方式。老師與學生之間隔著講臺,缺乏足夠的交流,老師無法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不愿意提出疑問,久而久之,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差。另外,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老師在講解課本中的知識,枯燥的理論知識,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相較于其他基礎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但很多教師把重心放在了理論知識講解的部分,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嚴重脫節,即使學生理解了課上知識,也只是紙上談兵,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而且很多老師喜歡將實踐作業放在課堂結尾或者課下,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本節課的內容,操作上出了問題也不能及時請教老師。而部分老師檢查操作的過程也不夠認真,往往只是掃一眼,忽略了很多細節,學生在基礎不夠扎實的情況下很容易忽視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以后的學習也有著負面影響。
IT 是學生未來就業的大熱行業,計算機應用基礎是IT 行業的起跑線,需要學生認真學習,夯實基礎。而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想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首先需要確定目標,有目的地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課程開始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階段性學習目標,并且以未來職業規劃為中心確定最終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設定短期教學目標,在教學周期結束以后,組織測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方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因此,教師還應重視課下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經常在課后組織競賽、小組活動,以小組的形式來加強學習氛圍,實現集體進步。而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競賽中有很多是課本以外的知識,需要學生自主學習,以此幫助學生養成課下自主學習的習慣。
計算機一直在推陳出新,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傳統教學并不完全適用于需要實踐的計算機學科,所以對于老舊的模式,教師應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剔除教學過程中的弊端和不足,立足于當前計算機技術,將目光放在未來計算機的發展動向,創新出高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貼近學生自身發展,不能只追求學生成績,而是將重心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以分階段執行,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讓學生慢慢適應當前的學習節奏,加深對計算機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游戲教學、情景教學等新穎的教學手法,通過在課堂上組織課堂活動,調動課堂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課堂活動能夠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關系,幫助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對于學生來說,有趣的課堂活動可以將晦澀難懂的知識以更加直觀易懂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熱情。
教材中的內容很重要,但部分知識并不實用,并且沒有做到及時更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補充理論知識并結合實踐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實踐不僅能夠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知識,如何發現問題,如何解決失誤,還能在操作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外,實際操作往往存在很多知識盲區,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不斷地積累知識。所以老師在課堂中要將理論知識壓縮簡化,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從而解決學生存在的疑惑。在課下,則應該多給學生分享一些經典的操作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與模仿案例,更熟練地掌握操作技巧。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主要圍繞基礎的計算機理論與操作知識,但這門課也是計算機行業的第一道門檻。老師作為引導者,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操作技巧,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及時更新計算機知識,助力學生輕松邁過第一道坎,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