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燕
(四川省遂寧市職業技術學校,四川 遂寧 629000)
中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特別是英語學習環節中的英語閱讀更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認知困難和學習壓力。而這與教師長期占領課堂,奪取學生主導地位等原因密不可分。因此教師要根據現狀進行改革,將任務教學法帶入到課堂教學中,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主要方法,帶領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掌握新的學習規律,形成更具有實踐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學習過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對中職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進行了以下探索。
任務型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將教師要教授的內容放在一個特定的,生活化的場景或者交際活動中講解。因此如何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如何建立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成為了任務型教學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教師在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時,必須要有針對性地將教學的氛圍、情境、活動等趣味化和生動化,不斷活躍教學氛圍,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引入新鮮的內容,在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帶來眼前一亮的學習感受,從而牢牢抓住學生英語學習時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將機械化的,枯燥落后的材料和要素剔除,時刻保持任務型教學的新鮮感和先進性,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感官感受。當然這種趣味感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教師要充分借助人際交往互動、活動優化和創新、情感交流等方式來提高實際教學中的趣味感。
英語閱讀課上開展任務型教學并不是說教師心血來潮穿插一兩個任務就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相反的,任務型教學是環環相扣,呈階梯狀層層遞進的,一個任務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下一個任務的順利進展。所以教師在實際開展任務型教學時,必須要思考這個任務是否具有現實價值,這些任務是否可以將整堂課順利地串聯起來。在這種嚴謹觀點的指導下,教師才能夠成功應用一系列任務達到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并為下一個目標的實現提前做好鋪墊工作。當然,實現任務連貫性的前提之一就是教師要將教學的目標分割清楚,保證每一系列任務可以真實有效的對應到一個子目標,所有子目標可以流暢銜接最終達成英語教學的總目標。
教師將學生要學的內容放在具體的任務中進行教學,就必須要讓學生在任務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歸根究底就是,教師設計的任務要讓學生感受到真實。教師選擇任務所需的輸入材料時應當盡可能貼合生活實際,從生活與自然中尋找靈感,堅持真實的生活和本真的生活,從而為學生營造學習過程中親切而熟悉的氛圍。但是“真實”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教師同樣可以為了任務過程的流暢和趣味而對輸入材料進行一定的修飾和美化。但是這種微調的前提是建立在任務過程是接近真實的基礎上的。對于英語閱讀中所要應用到的任務,教師要盡自己所能讓學生感受到真實,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學生語言技巧能夠有效地應用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任務型教學是故事背景和現實情境中構建的英語教學新形式,所以教師對實際教學情境的把握和構建關系到整個任務型教學過程的效率和最終效果。從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來看,教師情境的構建一方面要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將自己放在引導者和啟發者的位置,將學生放在探索者和體驗者的位置,為學生創造足夠的自主學習,自我表現的機會。另一方面,任務型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格外重視對現實生活、真實經歷、娛樂活動的遷移應用。
良好的框架構建是任務前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英語閱讀的角度來看,教師為任務的開展收集所需的詞匯短語、詞組句型可以將學生的閱讀學習框架完整化,并建立起學生深入學習探究的信心和勇氣。例如,在閱讀到各國不同節日差異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閱讀指導前給學生普及各國特色節日的英文表達方式和中文翻譯對照,建立起學生頭腦中完整的國家文化、節日、歷史框架。接著教師再開始進行文章講解,學生就能夠更快地理解文章中出現的節日,并在頭腦中快速反應出這些節日中特有的傳統、文化起源、習俗等。
英語閱讀學習不是一個被形式和內容牢牢框住過程,相反的,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和層面引發學生對英語文章的再創作和再理解,從而推動學生的閱讀學習到達新的高度,吸收更多的技巧和要點。
閱讀一篇英語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問題的答案。而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還要將這個要求升級,通過設計活動任務來幫助學生從一篇文章的學習中拓展出一系列相關的知識點,實現以點帶面,從一個小的知識點出發構建牢固的閱讀知識網絡。仍舊以移動支付這篇文章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找出作者面對移動支付表現出來的態度,例如中立的、消極的、客觀的等詞語。接著教師再以這些詞語為起點,給學生介紹更多表明態度觀點的單詞。或者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一篇文章中的高級句式、生詞難句圈出來,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理解這些難詞難句,從而實現對文章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拓展。
總之,任務型教學法作為在英語教學中被廣泛認可和推廣的一種方法,深刻地改變了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現狀,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夠逐漸從“紙上英語”走向應用型英語。特別是教師強調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觀點,更是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技巧、對話能力帶來了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