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梁村學區,河北 邢臺 054300)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目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運用的越來越廣泛,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課件中圖片、視頻、影音以及其他形式展示給學生們,不斷激發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引導小學生們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可以將課程的導入點展示給學生,并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們在語文教學課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和尋找問題的答案,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小學語文《春雨的色彩》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將與春雨相關的動畫圖片、視頻影音等內容寫入多媒體教學課件當中,在《春雨的色彩》的開篇,老師可以先導入課題,“同學們,你們見過春雨嗎?能為大家描述一下嗎?”“你們猜春雨有顏色嗎?”,學生肯定都見過春雨,但是對于春雨的顏色都非常的好奇和充滿興趣,難道春雨還有顏色?老師可以由學生的實際生活導入,抓住春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給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在交流中,了解春雨的有關特點。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學《春》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內容,然后把這部分內容用自己的方式獨立或合作匯報一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說一說,講一講;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春的美景;喜歡搜集資料的同學,可以交流課前查找到的有關春的圖片資料;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如果還有什么別的方法也可以。二十分鐘后,好幾個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收獲。有用語言繪聲繪色描繪春花、春草的;有用畫的方式描繪出五幅圖畫的;有幾名同學還到前面表演了孩子們的嬉戲;有兩名同學到前面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課前收集的圖片和資料等。每個學生的認知風格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給了學生學習方法的自由選擇,這是尊重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的體現,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了條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善于挖掘教材,啟發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教材中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時,我沒有直接把這種想法告訴學生,而是趁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言:愚公之妻與智叟語氣不同,一個關切,一個嘲諷。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同意并不等于異口同聲地同意,他們也是經過討論后才紛紛同意的。這樣經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對書中的解釋產生了質疑,大家都認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作者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學《木蘭詩》這一課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詩中對木蘭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而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寫得較簡略?這樣充分利用作者的寫作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僅有利于對作品的深入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知識的互相滲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學《死海不死》一文時,引導學生重點探究“為什么人掉在死海里不死?”學生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死海的地形特點、海水成分、浮力的有關知識及死海浮力大的原因等。學生要完成這個問題,就必須探究多方面的知識。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材內容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我們充分利用教材中知識的互相滲透,引導學生探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加強引導,鼓勵和幫助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方法。讀思結合、思議結合、合作交流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引導學生自覺進行思考與交流,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