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玲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白花第二小學,廣東 惠東 516300)
小學英語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學科,在教學的時候不僅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因為學科的特點以及課時數量很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良好的條件。那么如何根據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分析了作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以及教學中的嘗試,和同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也就是不會出現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比較好,可以通過正常的心理狀態以及良好的心理情緒更好地面對現實出現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心理環境,從而提升學生的調控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形成比較健康的功能狀態。其次,我們需要有目標以及積極地跟進個體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情況和特點,遵循相關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和對策,形成比較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通過各種良好的宣傳以及教育工作,可以預防心理疾病,促進心理素質的提升,促進心理活動更好地維護,上面兩個方面構成了心理健康這一概念。
一些心理問題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教師為了全面地了解每個學生,通過經驗以及表面的看法是不足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發展過程,在發展的時候不一定有明顯的方式表現,教師要深入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要積極的分析正常以及異常的情況。比如有些內向型的學生因為生活環境以及身邊人物的影響,不希望表現自己,在人物面前顯得比較害羞與靦腆,但是不會阻礙這些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以及自主學習,有個別的學生反映出了孤僻的性格,不愿意積極地和別人進行交往。教師需要正確地了解這些差異,在學生出現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及時地找到措施,幫助他們解決,不然誤診以及過分關注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心理負擔。作為教師,要通過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根據教育的具體特點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情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認識,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全體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英語教師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組織者以及實施者,必須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重任。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師面對太多的內外壓力產生心理問題以及不健康的行為,就不能夠進行積極的應對和調控,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強加給學生。所以教師要掌握學生情緒調節的方式,最主要的是戰勝自己的不良情緒,積極地保持比較良好的心態,具備比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這樣才能促進自身的個性品質得到完善,才能比較好地接納學生,積極的和學生進行溝通,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他健康的心理與陽光的行動能夠感化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
小學生一般心理比較單純直爽而且比較容易進行溝通,具備比較大的可塑性,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時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好教育工作而且要通過實踐活動實現教育的目標。例如,我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會產生畏懼的心理,我會用這樣的話來激勵他和鼓勵他們。“Don’t be afraid.I believe you can succeed.”可以說,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動力之一。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
總而言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對學生不好的教養方法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對學生的一生幸福產生影響,而且學校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問題解答效率的提升,而且要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較好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出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