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卉
(陜西工運學院 勞動關系與職工發展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3)
為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務院于2018 年9 月26 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 號)。隨后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9 年8 月9 日發布了《陜西省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實施意見》(陜發改高技〔2019〕948 號)的通知。根據以上兩個文件,工會院校的發展過程中,應深入進行工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創新與創業培訓班的開展來促進工會干部的創新能力發展,最終達到為國家提供智力支持與擴大就業的目的。在工會干部培訓方面,需優化和完善工會干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將“雙創”理念與工會干部培養相融合,營造良好的“雙創”培訓氛圍,努力提高干部的“雙創”能力。
問題驅動教學理念即基于問題的教學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學員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員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理念。授課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是問題的提出者、課程的設計者以及結果的評估者。該教學理念能夠提高學員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員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容易激起學員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另外,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應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和引導能力。
具體來說,基于PBL 教學理念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從學習項目設置、課程體系開發、教學實施過程、成果評價與優化四個環節來構建,將雙創教育融入工會人才培養過程的每個環節,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雙創型專業技術人才。
明確學習項目設置要在開班前進行調研,針對某一企業或用人單位工會人才進行具有指導性、針對性的培訓。工會院校雙創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同時具有競爭力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工會院校應立足學院辦學定位,調研專業技術技能崗位需求,擴展到經營管理等相關崗位,以反映企業對雙創人才能力的需求;再組織由行業企業專家和骨干教師組成的項目開發委員會一起討論;最終確定學習項目的設置。
課程體系要按照企業或用人單位對學習目的和成果的預期設定來構建。確保課程體系從企業效益實際需求出發,在分析崗位能力和要求的基礎上,努力打造“以技術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雙創情境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一是政策支持體系課程模塊;二是基礎項目課程模塊;三是專業項目課程模塊;四是專業項目優化課程模塊。
教學實施過程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與根本。課程體系最終要通過教學實施過程來實現,最終達到人才培養預期效果。為了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主要從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項目孵化地建設四個方面具體實施。
1.建設豐富的教學資源。一是建設雙創為導向的項目校本教材,同時引入創新創業選修課程。二是開展精品課建設,為教師團隊及學院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
2.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根據課程模塊內容的不同,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尤其是這次受疫情影響,探索傳統培訓模式與在線培訓相融合,創建線上互動平臺,如提供學員在線提問和討論,教師集中答疑的模式。將項目教學分成一個個子任務,逐一開展模塊化教學,最終達到課程有效開展與實施。
3.建設一支專業教學師資隊伍。首先對教師進行雙創教學能力培養,采取理論+實踐的方式來進行,一是選派專業教師深入相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參與企業實際項目和企業的日常管理,提升雙創能力;二是,邀請企業的技術核心專家來到工會院校進行授課。
4.項目孵化示范地建設。根據《陜西省創業孵化基地(返鄉創業園區)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陜人社〔2019〕43 號),通過資源整合,項目補貼,為參與培訓學員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指導服務,入駐創業實體。
基于培訓成果提供優質化、專業化的評價與優化,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開展:一是學情評價,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行學習過程評價;二是項目考核評價,通過對《創業計劃書》進行可行性評估;三是回訪優化,通過學員培訓發展情況調研,掌握真實發展動態,便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優化和改進。根據以上三個維度,開展常態化、多元化和動態化的評價機制。
綜上,根據上述四個方面構建,針對雙創人才培養過程形成閉環,基于PBL 教學理念開展工會院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企業所需的雙創技術人才,為輸出高技術、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