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靜
(河北省廊坊市第五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理想的新課導入,能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增進學生的課題意識,啟動學生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參與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地進入最佳態勢。
王國維認為美好的情境設置應具有: “使人感情發達,以達完善之域”的作用。也就是說課堂情境設置是師生的教與學的情感交流的活動,是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準備,在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進行交流、討論、發現,使接受主體的自我意識被催生勃發,尤其是求異思維應運而生,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順利發展,從而有足夠的心理能力來承受大膽的質疑和獨立的批評,達到認識和實踐體驗的合理結合,愉悅地接受教學活動。
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筆者在教授十八冊第六課《藍白之美》時,課前把藍印花布數塊及其制成的工藝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墻壁上,制造出藍印花布專營店樣式,給學生營造一種活生生的氛圍。在課堂上教師則以藍印花布專營店售貨員的身份,進行藍印花布的出售工作,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出售專營店的“商品”來檢驗學生對藍印花布知識的了解,直接進入新課內容。由于教師在此環節的引導和促進,通過給回答正確的學生以“商品”來獎勵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的氛圍,為本課知識的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曾說:“一個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順乎自己的興趣,然后再結合社會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特長。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而是樂。到了這個境地,工作學習就容易出成果了。”講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如:我在講授十八冊第七課《展示的藝術》(國標本江蘇版九年義務教育美術實驗教材,下同)一課時,通過講述解放前某次茅臺酒參加國際博覽會,由于包裝簡單、展臺設計比較樸素、不顯眼,無人問津,結果還是茅臺酒廠一位員工靈機一動,故意失手打碎一瓶酒,這時酒香四溢,頓時引起了整個會場人員的關注,大獲全勝,成為譽滿全球的名酒。這個故事,直接講出了展示設計的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熱情一直很高,最后順利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美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精神產品,它有別于聽覺藝術的音樂、語言藝術的文學,是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性、物質性的一種空間藝術。美術欣賞就是體會這一精神產品的一個過程,是實現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重要手段。事實上,初中的學生,已經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他們特別喜歡電影大片,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針對這一特點,筆者在教學十四冊第十課《中國古代書法》(欣賞課)課時,課堂開始就播放電影《臥虎藏龍》中玉蛟龍舞劍的片段讓學生欣賞,然后來回答問題“從舞劍中你領悟到什么?舞劍與中國古代書法有什么聯系呢?”其實通過影片的欣賞,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古代書法家從舞劍的過程中領悟到書法的道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樣通過電影大片,引導學生進入美術欣賞課程,就顯得特別容易了。
生活是學習的主動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可能許多教師都發現,新課程標準下編寫的新教材,不一例外的貼近生活,尤其是美術教科書更是從生活出發,為生活服務。這一切都為我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中去引導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便利。比如筆者在教學十五冊第二課《關注你、我、他》一課時,就通過這種方法來引導的,先提問“生活中你比較欣賞(或尊重、崇拜、喜歡)的朋友、長輩、英雄、明星有哪些?他們哪些地方吸引你,值得你對他們產生上述感覺?”接著展示筆者自己收集的明星寫生繪畫作品和自己的部分人物繪畫作品,請學生來討論這些人物作品,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關注身邊的人物。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首先,要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推翻另一個解釋”。那如何真正使學生在教學中通過自己操作、實驗等去發現規律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增加實踐課。如:學習十三冊第五課《當一回蔡倫》這一課時,我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來到我校的社會實踐基地之一----本地的廢紙回收廠,組織學生觀看各種不同品種的紙張,通過觀察、觸摸、體驗與主動參與探索,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自覺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不僅本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還激發了學生以后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好奇是學生心理的共同特點,設疑能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能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設疑的方式很多,但我認為,假如與學生最喜歡的游戲結合起來,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要講授十八冊第八課《城市客廳》時,就利用課件將北京天安門廣場圖片分成 20 塊小圖,制作成猜圖游戲,每次出現一小塊,請學生來猜,看出現幾格時才能猜出來。猜出后點擊出現完整畫面,引出城市客廳概念(城市廣場因其特有的功能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城市客廳”),直接點明課題。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本來不容易接受的課題。
求異思維的主導特征和功能是立異創新,它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和核心,因勢利導、巧妙置疑是培養求異思維的問路石。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中與眾不同的現象和獨樹一幟的見解,在教學中巧設 “懸念”。比如筆者在教學十六冊第四課《以刀代筆》一課時,首先出示年畫“門神”,然后提問:“你認識畫中的人物嗎?知道這是什么畫種嗎?”“你知道這種批量生產的古代年畫是如何制作的嗎?”通過巧妙地運用“懸念”,使學生在回答時進行討論,既解決了知識的傳授又激發了創作的熱情。
實踐告訴我們,只有運用合理的導入方法,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愿望,才能真正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