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玲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華陽路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400)
每次小學語文教師們在一起聚談研討時,都總是為作文教學而苦惱: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老師如果讀幾篇優秀范文,學生就總是照搬……歸根結底是,學生無內容可寫,這好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幾種誤區:1.重視課堂指導忽視課外觀察體驗;2.重視講解寫作技巧忽視學生的獨特感受;3.重視習作本身,忽視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和熱情。針對以上幾種情況,我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粗談一下自己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幾種做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在具體教學中我發現如果只采取日記、周記等傳統的寫作方法,根本不能達到這種要求和效果。于是我在班級創設了“循環日記”的寫法。定5 個人為一個文學小組,共用一本循環筆記本,每天一個人寫自己的經歷或感想,每周循環。每個文學小組成員在一起共同商討給自己的文學社起一個有個性的名字,同時給自己起一個筆名,可以對自己文學小組的循環筆記本進行設計。每天寫作的成員要以文章的形式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內容上可以寫自己經歷的事,也可以寫自己的感想和想象;形式上可以是記敘文,也可以是書信、日記、童話、寓言、小詩等等,不拘一格。每位成員寫完之后簽上自己的筆名,后面寫的同學可以對前面寫的同學作品進行修改、評價和打星。我也每天都對學生的“循環日記”進行點評以及打星、點贊,并且及時拿到班級與學生交流反饋,褒揚優秀作品。這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更激起了他們空前的創作欲望。
(一)自由觀察。蘇霍姆林斯基說道: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語文課程標準》寫道: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而思考、表達和創造都是以觀察體驗為基礎的。許多老師都曾苦惱地跟我訴苦:每次習作前一二個星期就讓學生回家觀察,可要么有的孩子壓根就沒觀察,要么就是沒有觀察出所以然來。到寫作時,要么無病呻吟,要么千篇一律地都是從作文選中抄來的!面對此種情況,我想說:老師是孩子最愛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最好的教給孩子的方法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孩子學會觀察熱愛觀察之前,老師必須是一個愛觀察的人。教師是孩子最好的引導者!我每天利用一點時間,和孩子們談一談自己這一天內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和事件。這樣一方面激發了他們的觀察興趣,同時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他們談一談自己的觀察所得,并用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
(二)定向觀察。如果在上學期間,突然發生了天氣變化,我會即興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生發想象,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樣既教會他們觀察,又教會他們如何把觀察到的內容轉化成語言。如:一天下午,天氣在短短的一節課內發生了從艷陽高照到烏云遮天,到雨點灑落又轉為晴空萬里的天氣變化。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后說一說自己的觀察所得,有的說:“本來天空中艷陽高照,可突然東邊涌起了一片烏云,這些烏云逐漸向我們頭頂漫延,周圍逐漸黑暗起來,最終烏云籠罩了整個天空,只給西方的天空留下了一條明亮的縫隙,然后天空落下了幾滴雨點,過了一會兒雨停了,烏云從頭頂向四周散開,天空也逐漸亮了起來,最終整個世界一片晴明,太陽又重新回歸大地。
(三)比較觀察:課本中無論是寫景還是寫人的文章,每學完一篇后,我會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周圍的景或人,比較其異同點。這樣,學生既會有意識地學會文中作者的觀察方法,又會明白景物特點具有地域性、季節性,而人物則千人千面,各有其個性特點,無論寫景或寫人要寫出其自身的特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正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所以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量。但是,“死讀書,讀死書,不如不讀書。”正說明讀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在班級建立圖書角,促進閱讀
我每學期在學校圖書室借出大量適合學生閱讀的不同內容的有價值的好書,放在圖書角,供學生閱讀。而且我還定期向他們推薦一些適合他們讀的好書,以便于他們在家中或假期閱讀。
(二)鼓勵摘抄,每周一評
“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在班級讓每位同學準備一本摘抄本,可以自己設計封面或內頁。每次閱讀時,遇到好的文段或自己有感觸的內容,可寫在筆記本上。每天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收獲:好的格言、片段、開頭、結尾等等。每周老師評選一次,選出優秀摘抄本。這樣學生閱讀就不是盲目地閱讀,而是帶著欣賞和思考去閱讀,有目的地閱讀。
把作文教學融合到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以致用”。每篇課文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學習時除了讓學生在反復品讀、賞析、閱讀中進行習作時的潛移默化地影響外,對文章的精彩片段還可進行類似的仿寫或創新。例如,在學習到《諾貝爾》一文時,文章有一個片段寫諾貝爾為了發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時,加緊實驗的一個片段:有一次,她在實驗室里親自點燃了導火線,雙眼緊盯著緩緩移動的火星,近了!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諾貝爾的心怦怦直跳,但雙眼仍緊盯著炸藥不放。轟!巨大的爆炸聲震撼著大地,滾滾濃煙從實驗室里涌出。這一片段通過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諾貝爾做實驗時的緊張、激動的心情,學生們也深深地被感染了!當我問道:“你們誰有過類似的緊張而又激動的經歷呢?”全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小手,于是我讓他們寫一寫自己的經歷,是不是也能如文章中一樣好,甚至比文章寫得還好。于是每一位同學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興奮不已。果然,這一次習作精彩不已,學生們的題材廣泛,內容精彩:有寫發試卷時的緊張、激動心理;有寫玩過山車時的體驗;有寫玩蹦極時的激動……把整個過程寫得細膩生動,讓人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