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顧軍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機電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創新創業是這個時代的需要,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地引導大眾投身到創新創業的熱潮中來。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勢必要順應時代需求,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多做貢獻。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也不斷探索不斷前行。筆者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名創業教育工作者,有著多年的創業教育經歷,在這一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與困惑,也不斷思考著創業教育的更優路徑和模式。
現在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創業課程仍然采取了課堂教學為主的方式,這就導致創業教育過于知識化。筆者通過對很多兄弟院校的調查走訪得知大部分創業教育的內容都是圍繞著創業步驟、創業者素質的提升、創業注意事項等方面展開。這類知識比較固定,易于在課堂操作。但是創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其本身不具備可復制性。這種過于知識化的教育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認可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在這個互聯網高度發展的年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太多,教師課堂講解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甚至無足輕重,導致課堂效果甚微。
由于創業教育在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采取了全員參與的形式,所有的學生都以公共課的模式參加創業課程教育,這樣就出現人數多,教學任務重的現象。為了能夠在僅有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通常就會采取以課堂教學為主,創業大賽為輔的創業教育模式。缺乏實踐以及多舉措的創業鍛煉,創業教育的引領和輔助作用就會出現戛然而止的現象。即使有少數學生可能會在后期的大學生活中選擇孵化園創業或者自主創業,但是與創業教育之間的關聯性值得考量。確切地講更多學習只是完成了創業教育的通識教育,缺乏系統的規范的創業培養方案,為學生創業意識的形成、創業點子的萌生、創業行動的落實缺乏有力的支撐。
高職院校的創業教師團隊大部分都是專業教師轉方向、輔導員兼職構成。這部分教師大多缺乏創業經驗或者更深入的實戰經驗不足,即使參加各種創業培訓,教師在相關創業知識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能夠完成創業基礎知識的講解,但是對于復雜的創業環境來說,缺乏實踐的結果就是課堂的彈性和深度不足,對市場的前景和未來預測不足,難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打開創業之門。
創業教育要為創業者服務,學校有責任為大學生開展以創造新崗位為目的的科學的創業教育,搭建自主創業平臺,培養其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幫助其創業、開創事業人生[1]。高職院校在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時可以嘗試階段性課程體系設計。主要是根據創業需求進行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選擇和設計,在每一階段都應當設計大量探索性內容,由此就不僅僅完成了課程授課任務而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市場導向和市場需求,從而萌發了創業點子,為創業實踐打下基礎。
課堂講授只是創業教育的一種方式,不能成為唯一的方式,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應該鼓勵多元化,積極探索模擬創業、小規模創業、團隊創業、入住孵化園等方式對學生的創業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參加創業大賽對很多院校來說是展示創業教育成果的方式,如果能夠把已經落地實踐的項目展示出來更能體現創業教育的成效,也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為有創業意識的學生服務、培養真正的創業人才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案例。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是怎樣的教育都應該是以此為核心的。創業教育絕不能是現學現賣。這就對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提出了高要求。高校雖然有了專業化的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但還遠遠不能從數量上滿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需求[2]。為了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學院應該在師資培養以及師資隊伍的構成方面多下功夫。師資隊伍可以分成兩大團隊,一部分是專門承擔基礎知識講解的教師,對他們可以采取送出去的方式,讓教師接受更多的授課內容、授課技巧以及應變能力方面的培訓。同時要求教師在創新創業意識和激發創業思維方面有所研究,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創業種子。另外一部分教師主要對已經形成創業種子的創業團隊進行全過程跟蹤指導。這類教師要具備創業能力,要能夠參與到創業過程中并在創業過程中承擔相應的角色。學院更應該鼓勵這一部分教師有自主創業或者參與創業的經驗。
創新創業不是一套生搬硬套的知識,是一個包含了意識、知識、毅力、各種素養的復雜過程,要想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高校教師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教師需要積極思考如何用更加合、更加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來幫助學生形成創業的點子并最終打開創業之門,這樣創業教育的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