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5)
在德國,學徒制讓企業在學徒期間通過較低的用工成本雇用了高質量的工人,不僅教會了高職學生專業技能,還接受了企業的價值觀,建立了職業操守,養成職業素養。德國制造業全球領先,其工人和工程師都技術過硬,一絲不茍,這和工匠精神在學徒制中的傳承的是分不開的。在澳大利亞,政府在推行新學徒制的改革過程中,大量給教育機構撥款,并且出臺了大量的企業補貼政策。新西蘭政府也大力為學徒制項目提供資金和配套服務,多措并舉,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美國早在1911 年,就對學徒制進行了立法,2008 年又重新修訂了《國家學徒制法案》,滿足了企業對現代勞動力的需求。美國的注冊學徒制度覆蓋1000 多個行業,和數千個企業達成協議,截止到2019 年,雖然有超過500 多萬人登記在冊,但是仍有700 多萬人空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以德國為代表的制造業強國得益于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政府給學徒制予以大量政策支持,并且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定向培養人才,保障了技術工人的質量。
由于高福利和嚴格的社會保障政策,加之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歐洲近年來出現衰退趨勢,在產業衰退背景下,學徒制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在意大利等國家,已經廣泛存在利用現代學徒制將學生變為廉價勞動力的現象,而學生的技能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在英國,去產業化導致了學生無技能可學,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發達國家在現代學徒制就業上的靈活性較差,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政府和企業會面臨較大的負擔。加之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現代學徒制的面臨著一定的市場困境。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推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踐中也面臨異化的諸多問題,而且缺少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機制、規則、標準,存在新瓶裝舊酒現象、校熱企冷等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企業在參與學徒制的過程中投入成本較大,得到的收益較低。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企業流動性大,很多工廠不愿意付出巨大的成本為其它企業培養人才。和德國相比,我國工廠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人流動性過大,缺乏經年累月的訓練。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現代學徒制的支持明顯不足,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現代學徒制起步較晚,還在探索階段。另一方面是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還相對較低,社會各方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偏見,這導致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學徒制沒有真正進入新行業,社會認同普遍較低的背景下,要制定系統的政策,加入補貼和投入還存在較大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停留在升本的思維,因為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等原因,高職院校普遍缺乏特色,這導致了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上,企業和學校對接不暢,各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要制定現代學徒制的國家政策,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注冊學徒制的體系明確進行規定。政府主導,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學校、社區和企業展開密切合作,多部門參與政策執行,中央政府確保大方向,根據地方特色制定具體細節。為了提升學徒制的水平,我國政府要加大高等職業教育補貼力度,以定向招生等方式,給從事特定崗位的學生減免學費,要求要在崗位上服務五年以上。同時,在企業實訓期間,由企業支付一定的薪水,薪水額根據當地工資的實際水平決定。
在社會范圍內廣泛提供就業機會,在2020 年全球經濟面臨巨大壓力的背景下,政府要廣泛創造就業崗位。將學徒制的就業崗位擴大包括醫療、教育、能源、服務業等各個行業,同時在文化遺產類等項目也納入到學徒制體系當中,比如手工業遺產方面,培養特定的技能型人才。加強對學徒制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技能被行業認可,比如某項技能必須要操作2000 小時以上,并且通過公開考核才能夠取得資格證。
現代學徒制應該從中職階段就開始實行,讓學生在15 歲左右開始進入職業學習體系,企業和高職院校建立多邊合作關系。一方面保障學生利益,完成學徒制就相當于拿到一份工作合同,保障技能工人不失業。另一方面保障企業利益,簽訂長期合同,確保人才不流失。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戰略選擇,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深入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