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霖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職業教育中心,吉林 松原 131400)
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去認識一些計算機的基本認知、教會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加上課堂上教師對于課堂紀律要求不嚴格,學生自身的學習認知不明確,學習目標不明確,很多學生都認為新興技術課就是一節“放風課”,導致科課堂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標準規定了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指導,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升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認知,為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個人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新課改以來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運用自身對于信息的搜集、處理,對于計算機的技能展示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他們感受到擁有了良好的信息技術技能之后能夠不僅提升自身的綜合知識水平,還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效果的演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在班上組建信息技術學習小組,讓大家在課下時間進行一些“研究成果展示”,比如制作的賀卡、動畫短片等等,通過學生們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成果展示來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創設實物情境: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還可以創設音樂情境: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問題情境: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疑問,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使學生處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認識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種心理緊張,產生解決問題的自覺意向。游戲情境: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就會產生參與意識,這就成為孩子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可以把要學的知識設計成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創設,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提到: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項注重創造的課程,信息技術也是一項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課程,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實踐技能鍛煉以及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習意識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善于運用各個教學步驟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以便能夠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能力提升,更好地實現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信息的搜集來認識社會,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相關材料的搜集來對事物進行綜合認知,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技能以及實踐操作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認知。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提升學生對學習目的認識度,讓學生提升學習的感知,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同時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運用,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及時地轉化為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在每節課之后都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自我感知與體驗,并進行運用,加深學習的印象,鞏固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