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宇
(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 商學院,長春 吉林 130114)
眾多語言學家認為,成人第二語言學習中運用的諸多語言學理論都是從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發展而來的,所以對成人第二語言學習的許多研究是不可以脫離兒童第一語言習得而獨立進行的。但相比之下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處于劣勢,大部分的第二語言學習是基于第一語言的習得展開的,但學習者普遍無法達到像運用第一語言一樣熟練,特別是在發音方面。因此,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只有進入到一個近似于兒童習得第一語言的狀態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最正宗的第二語言。
在20 世紀50 年代,美國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提出的“天賦主義論”認為人類的語言知識系統與生俱來,該系統與人類其他的生理功能的一起進化。天賦主義論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一種專門為語言存在的抽象的語言機制,即語言習得機制。他認為人類所創造的所有語言擁有同樣的語言原則,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完整的語言規則系統。這種機制除負責習得語言并輸出語言,同時也需要幫助學習者把語言規則轉化為基本語法。這就是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在剛出生的幾年里不需要依靠課堂教學僅依靠語言環境就可以輕松習得語法系統的原因。對于大多數的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者自身的生理基礎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和習得第一語言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錯失了培養第二語言語法系統的最佳年齡,他們在學習語言時普遍會受到遇到更過困難。因此為了可以學習地道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應摒棄死記硬背只靠機械模仿的學習方式,而是要系統地掌握語言規則,并在語言運用時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操練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但學習者更要做到勤歸納、善總結。只有達到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自如地使用已掌握的語言規則,才算達到學習第二語言的最終目的,即可以運用第二語言進行語言交際。
除上述學習者在習得第一語言和學習第二語言時生理方面的不同之外,他們的心理方面也有許多不同。兒童即使是在課堂上學習時也不會因為是課堂就羞于回答問題,更不會因為自己不能說出流利的語言和準確的語法而逃避開口說話,因此兒童可以較為順利地習得語言。與兒童課堂表現不同,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時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抗拒甚至拒絕在課堂上踴躍發言。這種心理不僅不會減少成人犯錯的機率反而還會因為學生不敢發言而造成對語言掌握不夠熟練的問題。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需要端正學習態度,穩定學習心態,要做到敢于嘗試、勇于發問,在遇到挫折時要堅定信心,和教師進行互動,與同學課下交流,要堅信只有這樣才可以高效地掌握一門正宗的第二語言。
因成人語言學習者和兒童語言習得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著巨大的差異,導致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會遇到更多困難。而兒童在習得第一語言時因習得的出發點是對交際的需要和對語言的興趣,所以并不會因為習得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放棄。同樣,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也需要保持對所學語言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功利性地進行語言的學習。只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成功掌握第二語言。
影響兒童習得第一語言的因素除了生理、心理、興趣等因素外,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對兒童的語言習得也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眾所周知,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語言并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雖然每一種語言都存在著“普遍特征”,但是全人類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全世界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英語,在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表達方式、發音方式和使用方式等。所以想要學習一門地道的第二語言就需要在該語言的文化背景下對語言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盡管人類習得語言的能力與生俱來,但這并不能說明語言學習可以脫離后天的語言環境而獨立進行。因為語言不但承載著文化而且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只有了解一種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理解這種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了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只有從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學習到該語言的表達習慣,因此一個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沒有事先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必然無法理解其語言詞匯的真正含義。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只有學習語言和掌握文化背景雙管齊下,才可以從文化中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思維,形成不同于第一語言的語言,從而幫助學習者提高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習效率。
學習者能否成功學習第二語言與學習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學習興趣以及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作為一名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時要以自身的興趣出發,穩定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心態,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將語言和文化融為一體,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第二語言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