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第四中學,新疆 阿瓦提 843200)
傳統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內容不夠完善,這說明學校方面對于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視度不足,且在教法內容運用上缺乏靈活性、自由開放度,種種原因導致高中美術教學進程推進的延滯,對高中生審美意識能力的培養也嚴重不足,實際上,其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僅如此。
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相對明顯,大體可總結歸納以下3 點:
第一,它的教學方式相對陳舊,教學內容死板。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然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灌輸知識內容,導致學生陷入被動,客觀講這種被動教學模式容易引發學生反感。從教師角度講,他們對于美術鑒賞教學中語言的把握拿捏都不夠完善,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鑒賞技巧,其死板的教學模式可能難以激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個性也是一種消磨。
第二,它的教學目標是偏離的,未能切合本質展開教學過程。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容易與學生步調不一致,進而形成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偏差。特別是在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作品展開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教學,而并非是為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而開展美術鑒賞教學,要避免教學思路本末倒置。
第三,它的師生互動過程嚴重缺失、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愿給予學生表達自身看法的機會,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相對被動,課堂氛圍表現不佳。而學生對于美術鑒賞課程學習持可有可無的怠慢態度,這就導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呈現出一種割裂狀態,教師無法及時接受來自于學生的學習反饋,導致課堂教學水平始終保持在較低標準上,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無法得到鍛煉機會[1]。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拿捏各種教法,豐富課堂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學好美術,熱愛美術,培養自身良好的審美能力。
基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展開課堂教學優化,其目的在于為學生創造更為良好的學習氛圍環境。在多媒體、新媒體平臺上教師需要善用網絡技術內容與美術鑒賞教學相互融合,通過多媒體放映方式展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擁有全新體驗。舉個例子,在《漢宮春曉圖》鑒賞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播放紀錄片的形式引導學生走入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中,全方位感受明代初春宮廷中的特殊面貌,并結合這一面貌引發學生思考,并能夠對美術作品做出客觀評價。再一點就是利用到多媒體的另一個優勢之處,那就是追求對資源的快速整合,在鑒賞教學過程中結合網絡上所獲取素材展開學習過程,快速適應多媒體與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結合,確保教學過程更加有效、有價值,培養學生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審美思想意識[2]。
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美術知識來表達自身豐富情感,幫助學生了解美術以外的信息,深層次體會到現代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美術之間的有機聯系,充分展示生態課堂教學的高效快捷性,同時基于生態審美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具體來講,所謂現代媒體藝術課堂的美術生態特性就是將學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與高科技內容聯系起來。比如照片,他是當前高中生最熟悉的事物之一,學生對于照相的各種體驗也已經非常豐富。所以在課堂上就可以借助美術設計軟件來展開教學過程,比如基于photoshop軟件的照片后期美術處理教學。教師可以在電腦上展示一張逆光拍攝的照片,該照片中主體人物面部處于暗處,背景光線十分強烈,這讓人看不清照片中人的面部特征。此時教師就會指導學生打開photoshop 軟件,對照片進行暗部處理。把“陰影/高光”功能對話框打開,并將陰影量級調整到40%,高光選項中數值調整81%,確定保存以后就會發現原本逆光,無法看清人物面部特征的照片清晰了起來,整個面部給光更亮且不再灰暗。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希望基于生態審美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將科技內容融入進來,共同構建生態科技審美體系,確保教學過程有效優化調整。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基于學生感官調動來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帶著欣賞的態度看待各種問題,鑒賞各種美術作品,這其中教師希望基于不同角度培養學生不同感官視角。例如在《青花盤》一課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導入視頻內容,直接引導學生直接走入到瓷器王國中,讓學生對瓷器擁有初步認識,親自看一看、聽一聽、感受青花瓷的固有質地與美好特質,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青花瓷疏密有致的紋樣排布,包括它藍白相間的高雅格調,進而展現中國人極其獨特的審美意趣與生活格調[3]。
總結:針對高中生的美術鑒賞教學應該滲透更多審美教育意識內容,特別重視對學生在課堂上審美主體地位的確立,做到因材施教,確保高中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發現、欣賞、懂得美,并能夠在美術學習體驗中學會如何創造美,不斷提升自身美術能力,為他們未來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