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燦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三門峽供電公司,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電網監控運行過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干擾,雖然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電力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監管運行模式上不斷取得突破,但仍然存在缺陷與不足,需要電力企業加強管理,降低這些缺陷與不足帶來的惡劣影響國家電網公司《調度集中監控告警信息相關缺陷分類標準》和《調控機構設備監控安全風險辨識防范手冊》對監控缺陷發起、處置做出要求,并規定了缺陷處置時間。迅速準確的處置缺陷可以保證電網的可靠運行。
傳統電網運維中,監控業務與調度業務是范疇迥異的兩個業務內容,監控人員負責對電網運行的監察管理,調度人員則根據監控異常結果調度維修人員進行檢修處理。這種模式中,監控與調度工作間的交接一直備受詬病,監控人員對調度工作不熟悉,調度人員對監控結果了解不深,這將導致電網可疑故障點檢修過程遇到阻礙。這不僅需要監控人員掌握調度工作人員的主要認為、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及工作需要等,需要調度人員熟悉監控結果信息的表達方式、故障處理安排方式等,也需要監控人員與調度人員之間建立良好的默契,做好工作協調工作,需要兩者具備安全責任意識,做好業務交流,保證信息傳遞的真實性、準確性。OMS 系統上線以來,調度日常工作實現規范化和流程化,監控日常工作記錄全部通過值班管理平臺實現缺陷的填報和終結。由于目前的值班平臺查詢手段過于單一,監控人員通過EMS 系統發現異常信號后,首先在OMS 歷史數據庫中查看該異常是否已存在缺陷記錄,通過記錄了解缺陷處置情況,主要有:現場匯報該類缺陷不影響電網運行,已通過PMS 系統填報缺陷處理;監控通知現場人員,現場人員未及時給出答復;缺陷涉及多個部門,最終消缺部門沒確定,有待進一步答復;缺陷之前出現過多次,且過后信號已復歸,缺陷已終結。目前OMS中監控缺陷處置流程主要包括缺陷發現、陷通知、缺陷處置、缺陷驗收、缺陷歸檔5個環節。通過對缺陷流轉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影響因素為缺陷處置流程不合理和管理措施不完善,分別從技術措施改進和提升管理措施兩方面給出解決方案。
電網自動化建設在我國已經開展得如火如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保障電網運行可靠性,自動化在電網運維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它將計算機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等有機統一,將電網地理信息、網絡結構、數據信息等集成管理,實現全面且完整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現代化供配電管理。這為地區電網運行可靠性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更進一步提升電網運行的可靠性,智能化管理概念被廣泛認可,目前智能管理已經逐漸應用到電網運行管理當中。智能可看作自動化的一種進階,利用更先進的處理方式,增強電網運維中信息處理既電網管理的效率,及時診斷維護,自動調節,縮短了故障線路斷電時間,提升了電網運行的可靠性。
由調度控制中心牽頭,協調運維檢修部、營銷部、輸電運檢部等相關部門,實施設備缺陷首問責任制,解決多專業的橫向界面交叉問題和工作效率低問題。
在地區監控班按照“誰發現、誰跟蹤、誰負責”的制度進行管控,發現缺陷的第一個人就確認為該缺陷的首問責任人即缺陷負責人,首問責任人對整個消缺過程進行跟蹤并對消缺結果負總責。在變電運維室,現場發現缺陷第一人為首問責任人,負責與監控人員核實異常信號,無法當場消缺者,按照部門要求填寫PMS 缺陷記錄,并跟蹤缺陷直至變電檢修人員消缺驗收合格。
實行日分析、周匯總、月統計管理制度,對于長時間未消缺缺陷,制訂《未復歸監控缺陷跟蹤統計報表》,由監控缺陷負責人負責統計未及時消缺設備,發送調控中心保護、自動化和一次側、二次側設備消缺專責人,同時報送設備監控專責,由設備專責將相關缺陷下發給各部門缺陷專工,督促盡快消缺。對于超期未解決的缺陷,以《監控缺陷超期處理預警通知書》的形式進行督辦,預警通知書包含接收缺陷通知人和缺陷未及時消缺原因等內容,以此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
現有的監控缺陷定級標準釆用的是固定模式,即根據設備缺陷類型與現有的缺陷標準進行匹配,以此來確定監控缺陷是屬于危急缺陷、嚴重缺陷或一般缺陷。該模式的缺點在于沒有考慮到電網運行式、檢修設備、惡劣天氣等外部條件對電網運行穩定性的影響。監控缺陷動態調整機制綜合考慮季節性因素(如迎峰度夏)、事件性因素(如政治保電)、地域性因素(如重要客戶)、異常情況(如計劃檢修)對電網的影響。如電容器接頭發熱,該缺陷在正常情況下為一般缺陷,對整個電網的運行影響不大。但是當該變電站有重要保電任務時,且主變為無載調壓,此時要保證保電期間母線電壓合格率,就需要將缺陷等級由一般提高到嚴重缺陷或者危急缺陷,督促變電檢修人員盡快消缺,防止保電期間因負荷過高引起電容器故障而導致母線電壓合格率降低。
本文首先對電網監控運行中的常見問題點分析,然后針對提升電網監控缺陷處置提出具體方法,保證電網可靠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