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西安博物院,陜西 西安 710068)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其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也在與日俱增。現如今諸多先進技術問世,智慧管理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數據信息增長迅速,其內容愈加豐富多樣,我國也已全面處于大數據時代。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效果顯著。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歷史文化遺產管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對大數據視域下歷史文化遺產的智慧管理及利用展開研究十分重要,不斷創新傳統模式,通過多角度探討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及利用方法。
對工作特點展開分析,大數據指的是從大量的數據信息中得到具有較大關聯度的信息,基于有效的研究,分析事物間變化規律的影響,進而獲得可靠結論,提供有效參考。歷史文化遺產的創造及發展過程十分漫長,并且該過程并不是孤立的,和當時的政治、人文、經濟等關系密切。大數據視域下歷史文化遺產問題能夠通過某個歷史文化遺產展開擴展,之后延伸到其他領域,通過不同的學科對歷史文化知識展開研究,將大數據平臺作為重要基礎,為人們全方面研究歷史文化遺產的形態、發展進程及相互因素間的關系提供便利,進而為人們還原真實的歷史情況[1]。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歷史文化遺傳管理工作中,能夠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研究工具,保證應用效果的系統化和多樣化,進而提高整體使用效果。
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逐漸上升至國家管理層面,建立歷史文化遺產管理體系,有助于促進歷史文化異常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歷史文化遺產管理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管理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資源的管理,并制定專門的歷史文化遺產數據及共享標準,全面審批大數據視域下歷史文化遺產項目及數據共享信息,優化和完善信息、資金以及人員管理等工作,加強對下級管理系統數據資源的指導和監督。省級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系統則需要嚴格遵循全國標準,建設本省歷史文化遺產大數據項目,加強對市級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的指導和審核工作,市級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則需要嚴格遵循上一級系統發布的指令。為了保證管理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還應該建立專門的考核機制,為項目運行的科學性、合理性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大數據的來源主要使用基礎數據,數據具有極高的準確性,并且能夠實現實時更新,能夠充分體現大數據的具體功能。在錄入歷史文化遺產數據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完成分級和分類,統計來源,同時落實各管理單位。要確定數據來源的具體時間,通過全面的審核才能提交至管理平臺。建立篩選以及審批制度,全面審核歷史文化遺產的數據信息,保證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在更新環節,應加強對數據有效性的檢查力度,提高數據使用效果。不斷優化和完善數據管理工作,合理劃分公共數據和內部數據,根據相關要求對使用權限進行設置。為了保證數據各項工作的有效性,應加強對軟硬件、數據庫及信息網絡的維護,根據相關要求設置專門的應急管理中心,實現網絡資源的整合,保證大數據平臺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應建立歷史文化遺產數據維護體系,進而保證歷史文化遺產智慧管理和利用的規范化,提高其整體利用價值[2]。
大數據視域下的信息技術不同于傳統技術,實現了對行政區域限制的突破,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還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所以在使用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強烈的安全防范意識。不僅需要強化日常檢測水平,還需要對內部數據、傳輸數據及交互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定期備份硬盤和系統,進行安全掃描,保證其始終處于正常運行狀態下。對于大數據平臺的節點,應配備相應的安全措施,按照其功能和性質,對不同的域進行劃分。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應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大數據平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減少外界因素導致的不良影響,應談個規范數據的使用、運營和共享,保證其符合大眾要求,提高整體利用價值。
在使用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共享平臺有助于及時、高效的查詢和存儲相關數據信息,覆蓋面十分大,但是這畢竟是一種方法,在具體管理過程中還需要融合生態環境、文化及生活習慣等多層面因素,同時還具備民族性、歷史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形態上豐富多樣。歷史文化遺產的實質內涵及形式決定在智慧管理和利用的過程中無法離開制定的社會和地域情況。在管理和利用環節,政府部門需要做到大力扶持,合理引導社會參與,有助于提高傳承效果,拓寬文化遺產保護路徑。所以在具體使用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應突破自然性和社會性傳承局限,有效結合單一、封閉個體性傳承及大眾文化,構建豐富多樣的保護格局。
綜上所述,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對于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大數據視域,應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不斷傳播和弘揚歷史文化知識,提高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在管理過程中合理使用大數據技術,為歷史文化遺產注入無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