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梅 2張靜 1祁磊
(1西柏坡紀念館,河北 石家莊 050000;2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西柏坡時期,無論是對舊法的廢除、對新法制定所體現出的決心,還是對依法執政、現代司法理念的探索與嘗試,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作為中國人民最忠實的代言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主張民主與法治,確保法治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同樣,也規定黨和政府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黨的領導干部、行政人員、司法人員,不僅要尊崇法治、捍衛法治,積極提高運用法治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更要時時刻刻以身作則,維護法律的權威、彰顯法律的價值[1]。
西柏坡時期的法治實踐,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早期的成功探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把黨置于法律規則之下,堅持法律至上,不管是任何組織或者是個人,都不允許超越法律的邊界,這也是確保黨的先進性的重要依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由黨進行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秉持著先吃苦再享受的精神,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填補道德空缺。而人民當家做主,則是在政治上將法治的方向以及目的進行了明確,有效減少了法治所存在的政治風險以及出現的偏差,從而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
從本質上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與監督制約都是對國家公職人員、公權力的規定與約束。在法治社會,法治必須具體化為行政權或者其他公權力的實施來管理國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其中,行政權是最強大、最經常地作用于公民生活的權力,司法權則是關系實現社會公正最后的、最有力的救濟手段的權力。這兩大權力的依法、正確行使,直接關系國家的穩定與長治久安,是評判法治社會的重要標準之一。而要使公權力體現法治精神,使司法真正體現公正的價值目標,就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西柏坡時期的法治實踐充分證明了提高行政、司法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建設高效能法治政府的基本保障。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基本建成[2]。積極填補空白、抓好薄弱環節、更加注重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建立高效實施體系、嚴密監督體系、有力保障體系,徹底消除人民群眾對執法亂作為、不作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見,不僅是繼承與弘揚西柏坡時期法治精神的題中之義,更是實現從法制到法治的升級,確保法律制度得以發揮實際效用、提高治理能力的實際支撐。
本質上,程序公正與實體正義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公平正義,并且程序直接作用于當事人、貫穿法律適用全過程。公正的法律程序設計,能夠使我們最大程度接近實體正義。它不僅可以減少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所耗費的經濟資源,減少由于法律錯誤適用而發生的資源耗費,尤其有助于減少由于錯誤地適用法律而給無辜者帶來的非正義,是實體權利、實體正義得以實現的保障。
西柏坡時期,華北人民政府在刑事司法方面的改革與制度完善,集中凸顯了程序公正優先、以程序法治保障實體公正的現代司法理念,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實體公正與正義的實現。刑罰確定后,由審判機關擬定判決書,在判決書上應記明如有不服須于十日內向原審判機關聲明上訴,上訴期一律定為十天,不得減少。被告聲明不服判決要上訴時,原審判機關即應將上訴狀檢同卷判呈送上級司法機關,不得扣留與阻止。同時規定,如有不經宣判或者宣判沒有被告聲明不上訴及逾期不上訴的證明而呈請審核的,華北人民法院即發回原呈送機關令其補辦手續,等等[3]。程序上的規范與完善,以制度的形式體現了華北人民政府對程序正義的追求,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實體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在法治社會,公民的守法觀念、法治意識,是實現法治社會的穩固意識形態支持。公民對法治的態度與認識,更是法律秩序得以建立和維持的基礎。
西柏坡時期,華北人民政府堅持積極履責與制約公權、公平正義與尊重人權相統一的法治思想,將法治實踐與增強公民法治意識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通過加強對行政人員、司法人員的監督,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具體而鮮活的實踐,發揮“以身示范”作用,增強人民對法律的尊重與信任,為西柏坡時期的法治建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更在高度重視普法教育的同時,重點通過引導人民參與法治實踐,提高人民對法律的認可以及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
深刻體會西柏坡時期的法治精神,深入思考法律的目的與意義,就是要真正從保障公平正義、維護人民權益的角度看待全面法治意識的提升。不僅需要加大法治宣傳,更需要通過制度改革,不斷降低人民群眾的維權成本,提高人民參與法治實踐的積極性,讓人民在參與法治實踐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法治的價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