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瑤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白城 137000)
自2010年開始,我國的醫藥行業飛速發展,醫藥市場的銷售額逐漸升高,而且每年都有上百種藥物進入市場中,不斷完善我國的醫療服務[1]。另一方面,在新醫改背景下,我國的藥物研究和開發機制不斷創新,社會各界對于藥物的關注度也在提高,所以說,不論是提供臨床醫療服務,還是進行藥學研究,都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現如今,藥物制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融合和交流已經開始由明顯進展,包括生物信息學、材料化學、生物化學等等學科,都在藥物制劑的生產工藝中發揮其學科作用。創新藥物制劑的概念是十分廣泛的,其包括有給藥途徑、方案的創新,同時也有制藥技術、設備的創新。
口內速釋片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服用和吸收藥物,這種藥物制劑可以不用借助水吞咽的幫助,在人的口中經過唾液幫助而溶解,從而發揮藥物治療作用。這種藥物制劑的外包裝大部分為糖類、醇類生物藥劑,這種藥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夠在極低的條件下溶解,并且安全無毒。口內速釋片一經問世,就獲得了廣大患者的推崇,從治療口腔疾病、呼吸道疾病逐漸開發到皮膚、心血管系統等器官上。在2012年,國外有公司聯合利用TIMERx雙層壓片技術來結合結腸給藥系統和生物酶降解性給藥系統,從而促進藥物在人體內快速釋放,同時也提高了給藥系統對于藥物制劑的保護效果,從而受到醫學界的一致好評。
常規藥物基本上水溶性都很差,這也是影響超過40%潛在藥物開發的重要問題,而采取納米結晶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創新藥物制劑中水溶性吧不佳的缺點,首先將藥物轉化為結晶體,然后通過研磨將結晶體轉化為納米尺寸的顆粒,繼而利用穩定納米顆粒物質具有吸附性的物質對藥物進行包裹,從而制成藥物顆粒。這種藥物顆粒的藥性十分穩定,同時也不會在常溫環境下變成團塊。另一方面,在研究納米結晶技術的過程中,納米混懸劑的開發成為一項意外之喜。比如說針對孕婦在妊娠期間孕酮過低、雌激素分泌問題,采取醋酸甲地孕酮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該藥物的制作上利用納米結晶技術,將傳統注射劑改為口服混懸液,不但能夠提高藥物的含量和比重,并且藥效更快。
和口服制劑一樣,注射劑在臨床中的使用也十分常見[2],但是相比口服制劑,注射劑的包裝、品種、使用類型上不夠嚴謹,其包含脂質體、治療性單抗、長效生物降解型微球、納米粒、儲庫型控釋、基因治療藥物、凝膠型等注射劑類型。不同類型的注射劑都可以利用生物制藥技術來開發新的藥品。臨床中認為,選擇脂質體作為藥物原料,能夠提高藥物和患者之間的促進作用,因為脂質體在人體內具有良好溶解性。脂質體創新藥物制劑的上市始于2010年,首先是兩性霉素脂質體,然后又上市了多柔比星、柔紅霉素,這三種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對于研發標準的遵循十分統一,首先要保證藥物藥效不變,其次還要縮短藥效作用的時間。現如今,這三種藥物在臨床中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并且在研制的過程中,兩性霉素脂質體不斷改進和優化載體材料,糾正了藥物顆粒容易從脂質體表面漏出的缺點,通過改正這一缺點,脂質體的藥效保護能力、免疫能力以及酸堿敏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透皮釋藥系統是對制劑實施控釋的一個系統,其研發的重點在于控制和管理藥物,讓藥物能夠在產生藥效的過程中,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生理表現來控制需要濃度,從而讓藥物在患者體內釋放地更為平緩,避免藥物為患者帶來過量負擔。在藥物藥效的提高方面,首先打磨和修飾藥物外皮,將阻斷藥效的外皮破壞之后,利用生物技術結合配伍藥物,讓不同藥物之間相互促進,然后添加藥物外衣,促進藥物在人體內釋放和吸收。利用這種技術能夠避免不同藥物配伍對人體產生的損害,從而降低不良反應[3]。另一方面,利用該技術還能夠削弱首過效應,從而延長藥物在人體內的反應時間,讓藥物針對病體展開反應。現如今,透皮釋藥系統逐漸成為創新藥物制劑體系,同時結合物理、化學合成技術,配合藥劑學理論生產出更多的藥物種類,包括吸入劑、凝膠劑、噴霧劑等等。而且,很多激素類藥物由于其本身藥理成分的影響,不能進入藥物藥劑系統,但通過透皮釋藥系統卻能夠實現這一給藥方法,不用在經歷繁雜的醫療過程。透皮釋藥系統經過發展,現已逐漸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中樞系統疾病以及機體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療當中。近些年所上市的藥物包括周效雌二醇透皮貼片、雌二醇凝膠劑、復方左炔諾孕酮(雌二醇)透皮控釋貼片、奧昔布寧透皮貼片等都出自于透皮釋藥系統當中。
未來,在創新藥物制劑的開發和研究中,必須不斷加快我國醫藥發展步伐。和西方醫藥研究相比,我國對于藥物開發主要局限在中藥儲備上,傳統中藥的開發十分繁忙,并且大部分藥物都沒有理論支持和生物學技術炎癥。另一方面,傳統中藥對于慢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從中國制藥業的現狀來看,提高藥品的有效性,減少副作用,促進患者使用藥物,不僅可以改善新化學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生物醫藥品的性質,大大提高藥物的耐藥性和安全性。
創新藥物制劑的開發和研究是醫藥領域中的重要工作,其持續性長,科學水平高,必須在大量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實現,所以,不論是藥學專家還是從事醫藥科學理論研究的專業人員,都應該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不斷深入探索,開發創新藥物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