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李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重慶 402260)
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的思想大行其道,很多語文教師都深受影響,教學方式多為機械式的知識灌輸,而語文教材的內容又以文字為主,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感。實際上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通過圖片、音樂等其他方式展現出來,例如優美的景色、恢宏磅礴的聲音等。傳統教學方式固然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達不到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師以核心素養觀念為中心,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消除課堂教學的枯燥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是比較弱的,對于一些抽象的詞語、句子,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如果教師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都解釋一遍,并且要保證大部分學生聽懂,顯然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教學進度被延誤。與其如此,不如采用動畫、視頻等媒體,用形象具體的方式展現這些抽象的知識,顯然會大大降低理解的難度,同時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幫助教師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學習和探索。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而不僅僅是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重點在于調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特點和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多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掘自身潛力,實現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第一是教師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動性無法得到體現。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然而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一點,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這不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第二是教師不知道運用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活躍,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很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而很多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追趕進度,讓學生機械地理解和記憶語文知識,很少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機會,有時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也只能死記硬背,心中的疑問得不到解答。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有所幫助,但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不到提升。第三是教師的觀念長久未更新。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很難滿足學生需求,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師覺得語文既然是一門語言學科,就應該以死記硬背為主,而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沒有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
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學生不重視拼音等基本功的學習,長期面對電腦、電視導致他們認識漢字的能力降低了,接觸互聯網學習到的一些網絡詞匯,讓他們在使用傳統詞語時錯誤百出等。諸如上述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遇到的問題,導致問題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師的理念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長期的知識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和內容都一成不變,學生很難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和新鮮感。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注意教學的層次性,也就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教學內容,急功近利反而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除了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還應該按照年級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年齡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優化教學效果。例如低年級學生主要是提高識別字詞的能力,著重于生字生詞的讀音、拼寫以及常見同義詞、反義詞等的教學上;中年級則要開始逐步鍛煉寫作能力,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好的習作不僅要求字詞準確優美,更重要的是邏輯恰當,教師可以每星期布置兩篇左右的習作,讓學生保持寫作的手感,逐步鍛煉寫作能力;高年級則要開始能力的全面鍛煉,聽說讀寫都要跟上,這樣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語文教學切忌“一口吃成個胖子”,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尚且較弱的小學生,教學更應該循序漸進,做到深入、全面,不能因為過于重視進度而忽視了質量。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的針對性,結合學生的能力和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和探索,深入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讓很多學生產生了對語文的厭煩感,這對于培養核心素養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應該轉變方式,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常見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學,例如在《牛郎織女》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播放動畫,向學生展現一下牛郎織女可悲可嘆的愛情故事。相對于教材上的文字描寫,動畫不僅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而且是大部分學生都喜聞樂見的,因此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從多方面入手,要求教師轉變觀念、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