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重慶市璧山來鳳中學校,重慶 402763)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對于實現生物的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開展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初中生物教師缺乏對實驗教學的重視,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當前的初中生物教學,相比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教師更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基于考試的壓力以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課時的安排側重于理論的講解與練習,對于實驗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效率相對較差。其次,實驗教學模式單一,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生物學習中,大部分的實驗教學都是教師進行示范和操作,而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觀察,根據教師的操作得到結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三,實驗設施不夠完善,很多實驗都不能夠得以實際操作。實驗室設施是完成實驗教學的關鍵,但有很多學校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生物實驗教學中很多實驗都因為實驗設施匱乏而不能夠順利進行,直接影響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最終教學質量。
生物實驗的技巧性整合和省略雖然可以減輕教師的部分授課壓力,但是也會嚴重制約學生的生物學習體驗,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整合有多重優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理解比較片面,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教學的方式過于刻板,沒有有效開展生物實驗探究活動。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外為學生營造多重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參與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二)優化生物實驗教學。生物課程涉及的實驗非常多,大到植物形態觀察,小到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其中有一些學生可以獨立完成,還有一些學生自己操作的過程中實驗效果并不明顯。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優化實驗教學,讓學生們清晰明了掌握實驗的細節,優化生物實驗教學。
(三)突破生物實驗限制。生物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實驗受到器材、場地、時間、溫度、季節、天氣等的影響,實驗無法順利展開,信息技術的加入幫助教師可以通過錄播、電子模擬、動態影像等方式呈現實驗過程,有力突破了生物實驗的諸多限制。
(四)減少資源浪費現象。電子實驗的應用使得很多生物實驗可以不依賴實驗儀器,而且清晰的畫面可以使學生的觀察效果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從而大大降低了實驗成本,并減少了資源浪費現象。
(一)依托信息技術推進生物實驗翻轉課堂
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只是單純的遵照課本上的步驟開展實驗,對實驗本身缺乏有效的思考,是導致生物實驗課堂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依托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展開翻轉課堂教學,教師提出思考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課本等學習資源對問題展開有效的思考,課堂上教師再集中解讀分析,就可以顯著提升生物實驗學習的效果。以觀察和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中,開始時用滴管向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為什么是清水?(2)用鑷子夾起蓋玻片,為什么要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3)染色為什么要用碘液,用其他染色劑可以嗎?課堂上讓學生們用不同的試劑展開嘗試,分別看一下會出現什么效果,學生的思維嚴謹性能顯著提升。
(二)引入電子實驗開拓學生眼界簡化實驗步驟
在初中生物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課本上提到的這些必須要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還有很多實驗雖然沒對學生做硬性要求,但是讓學生們多了解下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更能激發他們心底對生物學習的熱情,這類實驗不需要在實驗室完成,教師可以通過電子實驗的模式,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讓學生們做下了解。如植物向光性生長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這個教師就可以通過電子畫面的形式,為學生展現從一棵小樹苗,如何步步生長,長成參天大樹,同時向光側和背光側在枝葉濃密性、枝干走向等方面的差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生物的基本特征——應激性。
(三)借助信息技術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
生物教學中要更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需要開展探究性實驗,讓學生真實的參加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根據教師提供的引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總結新問題……一步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和探究水平。如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這節課,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們設計一個問題情境:有較多蟲口的菜葉一定不含農藥嗎?根據教師的問題,學生們預測幾種可能性:其一,菜葉上確實不含農藥;其二,農藥附著于表面,蟲子吃完之后,農戶才噴灑的農藥;其三,農藥滲透入菜葉,但是對蟲子不具備殺傷力,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加以驗證分析。
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實驗教學不僅要面向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更需要通過實驗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探究思維以及對未知問題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