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民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文化館,河北 唐山 063300)
引言:花鳥畫作為傳統繪畫的一大門類,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究其原因不外幾點:其一,雅俗共賞,花鳥走獸為人所熟知,在人的生活中平添情趣,取景亦是大自然中寄情寄景的春夏秋冬的變化,觀者易感。其二,表現手法上雖有寫意工筆之分,其境界俱要求情景交融、氣韻生動為上。其三,人生不易,渴求美好,追求和諧、安寧、繁榮、向上,而心靈的滿足是人們普遍的希望,作品表現出來的“意”和“象”自然就成了人們安慰自己內心的食糧,透過畫面引起觀者共鳴的情境與意蘊,感染熏陶每一位觀者,使人喚起生活的激情,點燃希望之火,從而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花鳥畫在歷史上涌現了許多大家,五代的徐熙,黃荃,北宋的崔白等人,他們通過觀察寫生,總結和表現了精彩生動的花鳥畫法,通過工筆形式,準確的描摹物象,奠定了工筆花鳥畫精確的表達物象的造型要求,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和烘托情境,達到感染觀者的目的。在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的不斷追求,逐漸從工筆表現形式發展到工兼寫,寫意,大寫意。以清代朱耷為代表的寫意花鳥則是通過大膽概括,以簡練的黑白灰塊及線條的構成來表達一種意象,從表象演化到追求本質,直指人心。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又進一步開拓,形成了大寫意的新面貌。為我們豎起了又一座藝術高峰。
畫作為一種載體,至今仍有著普遍意義。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闡述道: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闡明了其功用是為政教服務,旨在勸善戒惡,因此延續至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
有用之物為身,無用之物慰心。人活著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心要有所寄托——是為信仰。畫,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不能住,與生存來說是為無用之物。然而一旦生存需求得到滿足,精神上產生的許多困惑和內心的各種情緒纏繞著揮之不去,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就會滿足一部分人的內心需求,使之獲得安慰,這就是它一直存在下去的意義。
花鳥畫是繪畫體系中的一種,必然要符合繪畫的總體要求和規律,早在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把南齊謝赫總結的“六法”加以解釋,幾乎成了中國繪畫的基本法則。第一條是精神層面: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第二條是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第三條是學習和創作要求;他反復闡明氣韻與形似的關系,形似是作畫的手段,氣韻才是目的。只有形似沒有氣韻不算是好畫,只求氣韻不講形似,氣韻無所著落。正如東晉顧愷之所說“以形寫神”。“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于用筆”。骨氣和形似必須具有畫家的思想意旨(立意),這種畫前的構思,包括題材的選定與畫面的布置,就是經營位置,通過熟練的技巧準確地傳達到紙面上,才能表現出畫者希冀的效果,這就是做畫的基本宗旨。
要想畫好畫,素材的搜集是第一項任務,只有在對素材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才能提取出你所要表達的意象。而只有通過寫生才能掌握素材的特點和生動性。寫生是一件非常嚴肅和細致的事情,不能模棱兩可,含糊而過,每一筆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細節方面更要注意觀察與把控,透過表象看本質,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每一個過程都要認真扎實,才能在創作時起到以形寫神的目標。
說起來繪畫創作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緒很重要,畫家隨時都要保持和調整的一種精神狀態,在生活中一點一滴都有可能觸動畫家的感官,從而產生創作的沖動,有了激情就有了動力,通過立意,經營位置和繪畫技巧表現出來,通過色調的烘托,產生感染觀者的聯想行為,才達到繪畫的目的。花鳥畫最講究情趣,情味兒、趣味兒都能養人的心境。
以景寫境,以物喻人是花鳥畫在表現上主要立意方面。花鳥畫本身涉及自然環境因素,比如春花秋月,夏蟲冬雪,大自然給了人無限的饋贈,透過人的感受,就產生無數情境下的內心感慨,這就產生了許多畫意,并且更多的暗合了中國詩詞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味,平添了許多文人色彩,升華了畫的格調。中國有著五千年文化沉淀,而這些經典中蘊含著樸素而有高深的人文哲學思想,貫穿著整個歷史階段,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各個方面,其中在中國詩詞中還蘊含了無窮的想象力,感染力,詩情畫意最能解釋畫的審美體驗。同時通過畫面的表達更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不朽精神。
藝術表現最后要落到紙上,筆墨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中國畫最講究筆墨運用,毛筆是中國古人獨特的發明,軟的毫毛,硬的筆桿,在水的調和下,產生出無窮變化,而心手相應,天人合一,用筆隨心,墨分五色,其中包含者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體現國人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哲學思想,體現著中國人骨子里與生俱來的血脈澎湃著民族特性——中國精神,因此上中國畫的民族特性就有了靈魂,有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