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國
(江西省廣昌縣旴江鎮中心小學,江西 撫州 344900)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比較豐富,采用故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們對語文課程逐漸產生學習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們對語文課程的認識,使語文課堂充滿趣味性。對于小學生們來說,故事性在語文課文中的應用,更加能夠對小學生們產生吸引力,因此,故事教學法在當下教學中的應用非常普遍。本文對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希望能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利用故事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嚴格遵循相關的原則,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故事教學法的價值與作用,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故事情節,才能夠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故事教學法運用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實性原則。利用故事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首先要確保故事情節的真實性,一旦教師選擇與教學事實相反的故事,很容易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也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質疑心理,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堅持故事真實性原則,才能有效地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原則。利用故事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必須要保障故事情節的趣性,才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不僅要選擇真實性、趣味性的故事,而且情節還要形象、生動,才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高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三)針對性原則。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要將故事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師所選擇的故事應與教學的內容相呼應,才能實現有針對性的教學。故事只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特點,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得到思維的拓展,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保障故事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學習主人翁意識。
故事教學法應用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可以將乏味枯燥的課堂知識運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敘事方式來展開,老師講述的故事情節和內容要與課本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學習文中人物積極樂觀的品質,比如在《沉香救母》一文中,教師可以詳細質樸的語言向學生講述《沉香救母》的故事,展現沉香如何經過不懈堅持,歷經險阻最終戰勝二郎神舅舅,成功救母,一家團聚。對故事的講述應重點抓住課文內容,著力發掘課文中體現的偉大的母愛,在講述故事情節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使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增強自身的核心道德品質,繼承并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又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為了有效達到故事教學法和語文知識的良好結合,也為培養學生出色的語言表達素養,更為增強學生組織語言的本領,在本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然后展開故事敘述,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更好地認知,提高學生對有關知識的認識,之后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有關“抗日戰爭”事跡的講述,鼓勵學生通過講述抗日戰爭故事充分了解革命先輩不畏犧牲的堅強意志,這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起到促進作用。
故事教學法中的故事性比較強,老師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把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給學生們展現出來。老師要注重講故事的方式,來給學生們制造一定的懸念,讓學生們對語文課程產生一定的探究欲望,逐漸就會在故事的引導下,激發自身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動力。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給學生們講解在野外迷路的真實場景,以及迷路之后的解決辦法和應對措施,讓學生們以此借鑒。在教學中,老師給學生們可以設定一定的懸念,來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當學生們意識到語文課程的有趣和包容性,就會產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動力,在學習中還能夠拓展學生們的眼界。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從本質上講語文也是一門有關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當前許多人的表達能力很差,這就與小學語文教育有關系。而故事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比如讓學生展開講故事,對學生的遣詞造句以及駕馭語言能力有很好的幫助。有許多偉大的小說家都是講故事的高手,比如海明威、契訶夫、歐亨利等等,他們也成為世界文壇巨匠,除了巧妙的構思之外,生動的語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教師要通過故事作為引子,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在語言的海洋當中自由地徜徉。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后,學生對故事有了基本的掌握,對文章的內容也有了很細致的了解,而學生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因此,我讓學生續寫故事,對故事的結尾進行補充,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故事的濃厚興趣,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靈活、創造性地運用語文教材,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積極地探索語文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