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紅
(河北省深澤縣留村鄉初級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2500)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就具體的初中歷史課來說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教學目標是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路標”,它規定了整堂課的步調,對課堂教學自始至終起著導向作用。對教師來說,它具有“導教”的功能,對學生來說,它具有“導學”的功能。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難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或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有很多老師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空話,缺少針對性,過于空洞寬泛,可操作性差。
我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材內容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避免教學目標設計得過高,無法實施。第三:從整體三維目標出發,實現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保證。
推行“導學案”,雖然對這一方法老師們褒貶不一,在我看來,若能將其合理地利用起來,對于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傳統教學使學生在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的學習,而“導學案”的使用便于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我通常提前兩天將導學案發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借助“導學案”進行有目的預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導學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于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而且經過預習,對課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上就有更多的時間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同時,教師通過批改“導學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方案,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于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于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總而言之,課前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預習這個頭開好了,就能為課堂教學搭好橋鋪好路。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課是響鼓,那么新課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渾厚,槌槌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
在學習《“蒸汽時代”的到來》時,我用了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盡可能體會到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主人公浪漫、真摯的愛情氛圍和泰坦尼克號最后的悲劇情節,然后提出問題:“這艘堪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豪華郵輪在當時為什么能夠建造出來?當時有沒有辦法讓瀕臨絕境的泰坦尼克號免于撞上冰山?”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去尋找答案。這個導入能啟發學生思考,主動探索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驚喜發現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了。我認為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要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認為“學為主體”絕不是單一的以“學生為中心”,它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前提的“主體”;“教師為主導”也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它是以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的“主導”,二者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線。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的部分內容設置缺乏趣味性,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來,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大膽的拋開教材的束縛,將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引入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體驗性的學習。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斷轉換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不斷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