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倩
(山西省洪洞縣辛村中心校,山西 洪洞 041600)
小學美術教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從多年來我們國家小學美術教學的情況來看,小學美術教師并不將培養學生審美或其他藝術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而將其作為了幫助學生放松的方式。但在很多小學中,學校及美術教師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了。在當前我們國家新修訂課程改革標準之下,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養成和發展成為了教育界越來越重視的事,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應當得到小學美術教師的重視。本文將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進行分析。
審美能力不僅僅是指學生的欣賞美的能力,更多的是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當中,教師通過不斷的引導學生體會美術作品,逐漸培養起學生不斷發現細節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這個過程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處在一個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均較為薄弱的階段,再加上小學生的心理培養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對于學習和素質培養的集中能力不夠,往往會因為愛玩而忽視了應有的學習和素質的培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集中在學習當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逐漸培養起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當前新修訂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之下健康且全面地發展。
由于長久以來受小學教學當中形成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即使是像美術這種藝術性學科也被禁錮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小學美術教師往往采用口傳筆授的基礎方式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但隨著學生心理上發生的變化和教育環境的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夠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面對這種教學大環境的變化,許多小學美術教師仍受困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保守地進行教學而不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調整,這勢必導致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降低。
由于我們國家教育系統的特點,中小學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往往只有通過考試這一目標,不論是學校還是教師均對學生的考試能力給予了過多的重視,忽視了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發現,許多小學雖然設置了美術課程,但美術學科的課時在臨近考試時往往會被一些主要學科占用,導致美術教學流于形式,美術教師也深受這種教學環境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實際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在剛開始難免會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存在一定的疑問,不理解審美能力到底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培養審美能力。因此在進一步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之前,小學美術教師要先對美術上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心中對較為基礎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有許多實施上的困難,小學美術教師應當將基礎的理論知識以一種較為生動的方式講解出來,使學生的審美標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小學美術教師通過一些具體的措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基礎性的建立和培養,但基于學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往往不能夠使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實質性的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理解方向不同往往會導致學生不能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但學生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卻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因此小學美術教師便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在小組內部討論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更加放松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通過表達自己的學習見解和聽取他人的學習見解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補充,這個過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于美學觀念的理解,審美能力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交流之中得到提升。
比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對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在審美能力培養過程當中存在的優點與不足,將能夠在學習上產生互補的學生分到同一個小組,使小組討論的效果盡可能地發揮出來。
美術學科是一門需要學生不斷感受和學習的學科,審美能力的培養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師應當放平教學心態,帶領學生在不斷地努力和學習之中逐漸建立起學生的審美能力,結合學生們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當前教育環境的變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實質上的建立和培養,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當前教育環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