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榮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小學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具有強大交互式特點,為數學教學編制的輔助教學課件,充分創造出了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活潑課堂氣氛,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信息技術的出現和使用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學效果。它的出現,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興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對新鮮事物“好奇”的需求。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夠濃厚。現在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教學課堂后,調動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就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二冊“認識圖形”時,我在向學生介紹幾位圖形“朋友”時,配合悅耳的聲音效果,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一個個都像真的一樣,飛到了我們面前展現在屏幕上,學生們興奮不已地報著各個圖形的名稱。接著運用信息技術動態效果,顯示四種圖形“朋友”給同學們帶來的節目:有煙囪里還正冒著煙的鄉村小屋,有正在發動的小轎車,有嘎嘎直叫的鴨子,有快速行駛中的火車等等。然后圖片全部消失,請學生回憶剛才看到的東西分別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學生回答十分積極踴躍。簡單的圖形拼組出了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學生覺得既新鮮又好奇,激起了他們很高的興趣,并為鞏固練習中自己拼組圖形做好了鋪墊
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抽象,再加上有些內容的傳統教學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掌握,這就形成了教學的難點。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教學方法中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這為教師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如教學小學數學第一冊“加法的初步認識”,雖然在未讀小學前已經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加法計算,在這里,就利用課件充分展示了加法的含義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我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了3個魚缸,其中一個魚缸5條魚,一個魚缸3條魚,還有一個空魚缸。要知道兩個魚缸一共有幾條魚,就是把兩個魚缸里的魚同時倒入那個空的魚缸,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是把兩部分合并起來就是加法,這時通過屏幕出現加法算式:5(加數)+3(加數)=8(和),并且每個加數都逐個由藍色變成紅色,同時還配有悅耳動聽的聲音,讀5加3等于8,做到了數形結合,聲情并茂。利用多媒體課件,動靜結合,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過程中,動形結合的信息逐步被深化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信息;也引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材內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學生無法看到,問題難于得到滿意的解決辦法。而實踐操作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在教學中,可把信息技術作為中介物,通過演示,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實踐操作,使知識結構的邏輯關系得到具體形象體現,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二冊“統計”時,通過故事導入后,聯系實際來統計全班學生愛吃水果的情況。這時屏幕上出現三種水果,學生分別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我將全班同學的選擇結果顯示在屏幕上,那么該怎么樣來統計呢?在第一冊的相關內容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于是馬上會想到把它們分一分排一排來打“正”、打“△”、打“√”。學生可以將上面的水果用鼠標進行拖動來完成分類排列的工作。當然也有學生會覺得這種統計方法太慢,可以用其他一些符號來統計。課件中也準備了這樣一張表格,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符號來統計喜歡各種水果的人數。然后投影展示學生的不同統計方法,再讓學生討論探究哪種方法更優。得出“正”字法最優,一是方便、快,二是便于統計的數字。
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數學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實踐表明,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和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都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