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呂
(江西省鄱陽縣柘港鄉云灣小學,江西 上饒 333100)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課前準備分為教師備課和學生預習兩個方面。教師備課時,首先要準確把握學情:學生朗讀古詩的能力,詩人及古詩創作背景,學生既有的學習方法,自學能力等等。學情的把握為教師課堂教學預設重難點提供了現實依據。我在執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了解到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他們也已初步具備了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的能力,但對于準確理解詩意和體會惜別之情上仍有一定困難。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位解詩意、悟詩情。以學定教,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這樣可以避免我在課堂上多講,重復講,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學生充分的課前預習需要教師細化預習作業并逐項落實,有時還要輔以方法上的指導。如果老師只留“大家回去預習古詩”這樣的作業,學生不明確預習目標和方法,回家無從下手也不予重視,最終致使課前預習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細化預習作業:1.自學生字后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畫節奏線。2.用看注釋、看插圖、查資料等方法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標注。3.了解古代送別詩的寫作背景。要求:所查資料記錄在積累本,讀古詩后家長簽字。作業檢查可在課前,也可隨堂檢查。這樣一來,學生明確了預習什么,怎樣預習,囿于檢查,思想上也重視了。預習效果就明顯提高了。經過實踐,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可以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他們查閱了李白、孟浩然的生平簡介,有的同學還查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帶來了一些預習中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做法解決了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帶著問題學習,學生才是主動學習。從老師這方面講,學生自己能解決的讓他們自己解決,像自學生字,自讀古詩。自己解決不了的,在課堂上集中解決。由此,為課堂教學節省了時間,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古詩教學一定要重視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生平事跡,他所處的時代特點,他的創作傾向,他的作品的風格特點等。如果能將古詩與作者、創作背景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理解古詩的內容,把握藝術手法等。將會使小學生更深刻地領悟詩中感情,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喜歡聽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學生的心中,聽老師講詩人的背景就等于在聽故事,講解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比如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他寫《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背景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祿山叛亂的第二年六月,李白從安徽的宣城來到了長江邊上的廬山,一直呆到了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磷之召下山,在廬山上度過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寫了二十四首詩。此時他已經離開長安整整十個年頭了,在這期間,他體會到了從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也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世態炎涼,但是李白卻絲毫沒有向世俗低頭,更不會趨炎附勢,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樂,通過描寫大好河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于是寫出了《望廬山瀑布》。
在課堂中,教師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問題,很難時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因此會有學生因教師“沒有選他回答問題”而對這堂課產生抵觸情緒情況的出現。這些情況會極大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學生對于“當小老師”這樣的活動報有著極大的熱情。那么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調動起學生的這種熱情。在課前,我們對古詩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分出一個目標不同層次的要求,并在課前對相關要求和學生進行溝通。在課堂中可以提供同桌(小組)交流、同桌(小組)互測的方式,讓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和他評。如“能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這一目標,可以將其劃分為“能想到詩中描繪的畫面”“能想到符合古詩情境的其他畫面”“能說出想到的畫面”“能用通順的語句說出想象的畫面”等這一系列的要求。要求確定要以教學的重難點及學生情況為依據。學生在課堂之初就對本堂課自己應達到的要求有了心理的預設。在進行自評和他評前,學生首先要進行自己思考:詩中描繪了什么畫面、我能想到什么畫面,然后才能判斷他人回答的情況如何,最后根據師生交流對他人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積極地進行思考,通過別人的評價也能夠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互相督促中加深對古詩的認識和興趣。
正如專家所說,高效課堂是一種理想的課堂,是當今課改新形勢下,廣大中小學教師追求的一種課堂。構建高效課堂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解放思想,不斷學習和探索,為廣大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