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蘭
(重慶綦江南州中學,重慶 401420)
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要求我們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互聯網等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改變了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式,學生的實際需求發生了本質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從多元化的、多層次的角度去觀察世界與探索世界,以發展的眼光去適應當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從教育角度看,高中學生正處于個人能力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各方面能力與無限的潛力都有待開發,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素養,學校作為人才教育基地,落實創新實踐的培養工作有利于培養符合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專業的、創新型人才。
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一直以來都是《通用技術》的基本理念,現代化與信息化進程正在深深地影響著《通用技術》教育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現有知識水平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能將理論知識更好的應用于實際生活以解決學生遇到的生活難題,主動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生創新能力開始萌芽的象征。在《設計中的人機關系》一課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常見的“掃地機器人”為例,幫助學生認識到通用技術與實際生活具有緊密的關系,這些技術不僅使人們生活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將實際問題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高中通用技術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教學過程中學生整體狀態比較活躍,課堂紀律與教學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開小差的情況也時有出現,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保證學生始終緊跟教師思路與要求,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便于學生形成強烈的情境代入感。在《技術的發展》一課中,利用案例“從火到燈”這一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來設置相關問題,例如“如果人類沒有發明燈,那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等問題幫助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認識到人類的需求是不斷推動技術生產和發明的根本動力。在更為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通用技術課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更主動地在課堂中汲取知識,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認知和現有水平去觀察與探索這個世界。
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小組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通過學生在團隊作業中的主動表達、主動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模型與原型的制作》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分配小組的方法,以風鈴的設計與制作為例,在幫助學生了解工藝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學會金屬等常用材料的1~2種加工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實踐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并設計出風鈴圖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安全進行實時監管,幫助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設計,從而感受到設計與技術帶給他們的樂趣。
教師應當對學生學習成果做出及時的評價與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教師就應當就給予及時的、真誠的夸贊與鼓勵,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學生的學習進程與方向始終緊貼教育教學思路,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疑問要及時地解決與解答,只有當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與關愛,才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發揮更大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設計樣圖的繪制一課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去自行查閱資料,從而進行創新實踐活動再將這些構想以設計方案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應當對學生繪制的圖樣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及時認識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另一方面便于學生從總結中得出新的思考方向,這無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簡易相框的設計與制作”教學為例,教師借助微課完成設計任務的布置后,應當要求學生以個體構思并小組探討,最終將書面設計方案確定,包括考慮因素、最終目的、使用方法、使用材料與工具、數量選擇、形態位置及小組合作分工等。隨后,采取手繪或是計算機制圖的方式完成設計稿并發放給學生,以設計稿中的某個具體環節為對象,需以小組為單位,協調分配小組內各成員的工作。如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成員負責具體工序操作;而具有較強規劃能力的成員承擔材料布局及劃線工作。此類方式的運用可將各個學生的長處及特點充分發揮,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托微課教學方式的融入,幫助學生感受、了解相關工序,從而達成優勢互補。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始終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優化通用技術教育教學方法不僅僅有利于課程的順利進行,更能夠保證課堂教學實現高質量與高效率的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的不僅是適用于實際生活的知識與技能,更是能觀察世界、開闊視野的創新能力,如何優化通用技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