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綺文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官窯初級中學,廣東 佛山 528237)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教育,在初中階段要達到有效教學、全面普及的效果,應配備完善的音樂教育教學硬件設施,包括教室和校園的合理布局,合理完善的音樂教學設備等。更要與學校自身的校園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在這種環境下進行音樂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還可以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促進作用。
初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學科的教學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表現力、感受力,使學生在音樂中陶冶情操。在音樂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擺在首位,明確教學目標和方向,從而確保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音樂學科有其獨特的德育教育功能,它可培養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熱愛科學的學生[1]。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教學環節,將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以此實現音樂教育與學校學習風氣建設的互促效果。所說的學風教育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對學習的一種態度。對于音樂教育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習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樂作品的結構等等。而對于上述內容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更需要學生循序漸進地對相關學習方法進行掌握。音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行培養,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端正,以此對學生的儒雅內涵以及優雅氣質進行提升,從而確保學生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思維意識,因此,在音樂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生本教育的教學原則,對學生的智慧進行啟迪、對學生的美好情操進行陶冶,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培養,從而確保學生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2]。同時,對于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與教育風氣的建設來說,兩者具有較強的相輔相成性,音樂教育較其他學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作為一門藝術教育,音樂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對學生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進行培養,這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提出較高要求,對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音樂實踐能力的提升,無不包含了音樂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耐心指導。所以,在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音樂教師對自身的音樂教研教學能力、個人音樂基本功以及教師的基本道德素養進行有效提升。
音樂教育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不僅可以凈化心靈,更可以提高學生士氣、鼓舞斗志,使學生在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實踐的雙重熏陶下,達到思想的洗禮、境界的升華。因此,音樂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教育環節,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對學校的校園風氣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來說,就初中音樂教學實踐而言,對于校園風氣的建設主要體現在對校歌、紅歌、勵志歌曲的傳唱以及藝術節的開展和傳播。而作為一種音樂作品,校歌以音樂的形式對校園的文化定位及教學理念進行了具體呈現。校歌不僅充分演繹了音樂的內涵,同時對音樂作品中的音樂情感與形象進行了表達。通常來講,音樂作品的情感大都或震撼、或細膩,校歌通過優美的旋律,聽覺美感的體驗,校歌內在的細膩,對學校的校訓,以及辦學宗旨進行了充分體現。此外,校歌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還在于,通過校歌將正向、積極的能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深刻認識一個優秀中學生的標準。同時,對于紅歌和勵志歌曲來說,雖然紅歌屬于革命歌曲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對于當代初中學生來說相對陌生,但教師應善于挖掘紅歌的精神內涵,以此激發學生積極奮進、向善向上的精神。
對于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來說,校園人際關系涵蓋的層面較為廣泛,不僅是師生關系、更有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校領導與校領導之間的關系、教學與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校園關系的完善,可以有效確保整個校園成為一個和諧融洽的大家庭。具體來說,對于音樂學科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來說,校領導也可以通過定期不定期組織音樂活動的方式,如體藝節、讀書節等等,以此促進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并在此基礎上,也可以掌控音樂教學方向,以此促進了校領導之間的溝通;校領導將教學任務對教師進行布置,在這一過程中也提高了校領導與教師的教研教學交流;教師之間就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切磋,達到教師之間互相促進的效果;教師對學生傳授音樂知識,促進了師生互動;學生之間對音樂學習內容進行交流,使生生之間的協作團結意識得以確保。
綜上所述,為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順利進行,可以從多元化視角展開進行,包括在音樂課堂教學環節為學生增加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說,應將校園文化建設與音樂學科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這是由于音樂教學涵蓋的層面較廣,涉及到人文情懷素養等內容,因此,兩者的有機融合,勢必可以使音樂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