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江
(四川省榮縣長山鎮初級中學校,四川 榮縣 643113)
生物課程同人類生活關聯密切,初中生物課本中涉及到的生命、環保、疾病等內容都是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利用生活素材和情景開展生物教學自有可能性和必然性所在,也能在潛入默轉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知識的實用性。
上好一堂課的先決前提是保證學生的聽課熱情,在正式開講前,適時設置幾個生活化問題導入新課,可以助推學生聽課熱情的激發,例如,在教學“呼吸道中的空氣處理”這部分內容時,便可以以生活化問題做好新課的導入。問題如下:研究發現,北歐人同亞洲人在鼻子形狀上會有一些區別,導致這種區別的原因是什么?人在感冒發燒時,往往會有鼻塞、流鼻涕等癥狀,這又是為什么呢?以類似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助力學生探究熱情的點燃,讓他們在探究欲的帶動下積極思考、認真探討,新課的導入自然不在話下。另外,過去常規的生物教學活動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展開,學生只是跟隨教師的步伐亦步亦趨地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過于被動,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少之又少。生活化問題的設置,同樣創設了更多進行課堂互動的空間,拉近師生、生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思索問題的同時深化對課程知識的理解。
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重點在于能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能不能協調好課堂關系、能不能將生物課堂交還給學生,教師要做的則是細心留意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物素材同知識教學整合于一體。其中生活情境的創設是聯系生活和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適時打造生活化課堂情境,以這些數見不鮮但又新奇獨特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以“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開講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展開回憶——在燥熱的酷暑天,是在屋檐下更涼快還是在大樹底下更涼快?學生馬上想到平時的所見所聞,回憶起爺爺奶奶在大樹下乘涼的情形,繼而總結出在大樹底下更涼快的結論,此時,教師要繼續追問,讓學生自主思索和探究。之后教師再立足于
樹是有結構有生命的宏觀觀點,拓展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葉片結構等詳細的知識點,帶領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思考、循序漸進的解疑釋惑。另外,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也應基于學生的生物學情和知識水平,創設同學生學情能力相適宜的情境,方能保證情境教學的順利推進。
實踐無處不在,初中生思維活躍、好玩喜動,比起固化乏味的語言講解,他們普遍更喜歡多元多彩的實踐活動,教師要立足于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巧設生活化生物實踐活動,為學生創設了更多兼具探究性和趣味性的生物實踐空間。細化來看,在教學引導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整合、拓展生物課程內容,創新生物教學形式,以不同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生物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強化實踐素養。以“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章節的學習為例,在解析完基本的教材知識后,教師可以設置主題為“污染無處不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在課下自行調研實踐,并撰寫實踐報告,將本小組的調研成果同其他學生分享。這一同生活緊密關聯的課外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生物實踐經歷,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的無處不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在循序漸進的生物實踐中認識到環保的必然性所在。另外,實驗是生物課程的重要內容,受教學素材和教學時間的限制,生物課堂上的大部分實驗都是由教師給學生做統一演示和解析的,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少之又少,為此,教師也要做好對課外生物實驗的設計,給學生制造更多自主實驗、自主動手的空間。
一般而言,生物作業的主要形式一般以內容單一、模式固化的習題類作業為主,很少延伸至課外,觀察類、實驗類、調查類的作業少之又少,在此種作業設計模式的長期束縛下,很容易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甚至激起逆反情緒。加之長期布置重復性、機械化的習題練習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這也是致使很多初中生應試水平高,但變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弱的主因之一,長此以往,無疑無益于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養成。為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創新作業布置模式,基于生活情景和生活素材設計生活化作業,以此助推學生生物思維的拓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注意留意生活中的生物問題的好習慣。細化來看,聯系生活設計作業要求教師及時脫離于固化作業布置模式的窠臼,教師可以以學生周圍的熟悉事物為切入點,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布置一些生活化作業。例如,在教學“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這一章內容時,可以設計觀察類的作業,讓學生到公園、植物園等處認真觀察不同的綠色植物,并寫好觀察記錄,在學習“種子的萌發”一課時,可以設計探究類作業,讓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在條件等等。
總而言之,教學改革新時期,生活化教學手段在各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日愈普遍,教師要及時摒棄過去照本宣科式的生物教學模式,以生活化元素的融入為學生打造集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于一體的生物課堂,助推生物教學成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