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上海電機學院文理學院,上海 201306)
大學數學,作為大多數大學生的必修課,不僅為各專業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夯實的基礎,而且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了學生理智嚴謹的個性,對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起到了不言而喻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學數學課程內容較抽象,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覺得枯燥無味,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成為了擺在大學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尤其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下,教師不僅要授學生以“魚”,更重要的是授學生以“漁”。因此,采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教學內容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它區別于傳統的接受式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大學數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順應了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嘗試:
教師首先要進行研究性教學,一方面研究專業的發展,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等,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研究教學”的含義,而研究教學是老師已經通過審視已有的教育理念和現實問題,在教學中應用教學理論,不僅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且改造和擴展知識,形成新的教學思想理論,因而提升教學水平。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不是全部依賴于老師的指導。“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不斷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注重“教”,輕學生“學”,沿用“概念——定理——例題——練習”的老路,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被動地接受和簡單的信息積累過程,不能對隱含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進行提煉和分析。教師付出多,回報少,學生學來的只是應試的數學,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真正體會數學的精髓和內在聯系。而“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講授式,也不同于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其中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很重要,無論是學生提出,還是教師給出,所提出的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只有素材而沒有結論,這樣才具有研究的意義。比如,在講完積分的定義時,可以提出定義中的兩個任意性,即分割的任意性與點的取法的任意性能否改為特殊的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提煉出研究性學習的材料。比如全概率共識和貝葉斯公式是概率論中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公式,這兩個公式歷來是教學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于“如何劃分互斥的簡單事件找到完備事件組”,“如何應用這兩個公式正確求解問題”等方面存在疑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問題探討模式,從發現問題的角度出發,引入具體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推導出這兩個公式。
在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與學習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學生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已成為常態。互動式網絡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信息呈現和資源共享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直接的、實施的交流與互動,形成了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和網絡學習三維以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通過老師提供的教學、實驗等視頻資料,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使學習方式更靈活,充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研究性學習”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倡導大學數學“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過程,勤于動手與動腦,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只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必將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