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2020年春節臨近時分,中華大地迎來了百年不遇的一場劫難——肺炎疫情。筆者身為大專院校的一線教師,親身參與這拜年不遇的重大變革與調整,由課堂教學轉為網絡教學的過程,既帶給了我們痛苦,也帶來了一些收獲。也就是說,網絡教學既有不足的一面,也正因為這次疫情,它對于我們學校開展網絡教學帶來的一些機遇。
網絡課堂雖然也跟教室一樣,我們都可以在騰訊課堂、騰訊會議和雨課堂等形式實現跨空間的教學,但是,很明顯,教學和學習的效果肯定沒有在教室好。師生之間比較陌生。雖然可以視頻,但是師生之間跟看電視差不多,師生之間不熟悉,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相互了解的程度,這對于教師來說,比較影響其教學的質量,對于學生而言亦是如此。
學生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其實有沒有人監督還是不同的。可能大學生會比中小學生更自覺一點,但是同樣需要老師的監督和指導。大學生由于缺乏老師的近距離的指導和監督,放任自由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們成年了,一旦覺得這個網課無聊,他干別的事情的幾率更高。所以,在教室即使不受老師的約束,也得看看其他同學的情況,而獨處一室的時候對于不自覺的學生而言可能是個災難。
長期的上網課,第一是得盯著電腦或手機,第二沒有下課的概念,即使下課了,也還是缺乏空間去放松身體。很多學生尤其是課程比較多的學生,一天可能坐在電腦前10個8個小時,下課了還是盯著手機,跟朋友聊天或者看朋友圈抖音什么的,等于一天到晚都盯著手機或電腦,視神經很疲憊,視力下降很快,又沒有了體育課,或者沒有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體育鍛煉打卡,身體素質下降很快。
這也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首次明確要求高校利用網絡開展遠程教學。此后,各大中小學校紛紛出臺推遲春季學期開學以及開展網絡教學的通知。隨之,一個難題也擺在了學校教務部門的面前——所謂的“網絡教學”,究竟該如何開展?以往,由于惰性或其它原因,言及網絡教學,大部分教師有可能會選擇避讓。這一次由于肺炎疫情,逼迫教師走上網絡教學的道路,并且沒有其它選擇。除少數教師極少部分課程具備網絡教學的條件,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開始籌建各自的課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教師們從挑選平臺、安裝軟件,到充斥內容,測試調整,一樣一樣的學,一樣一樣的做,一遍一遍地試,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怠慢,因為責任重大。只至開始神經質一般、又如同一個初上講臺的年輕老師,興奮而又怯生生地講了第一回網課。從某一個角度講,教師們得感謝這次疫情,這次疫情讓我們別無選擇,它大大推動了我國網絡教學的整體進程。
不可否認,現在大部分教師還是本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講授為主,特別是在教室里授課,講授仍然是主要的方式。然而,這次的網絡教學卻顛覆了這一方式。這種現狀要求教師思考新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所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上課走流程:直播,在線閱讀教材,學習速課,案例分析討論,課堂練習作業。總之,得讓學生有事可為,并且有所收獲樂而為之。在教室里上課,教師的主觀性很大,講授的時間絕對是主要的,網絡教學必須要顛覆原來的習慣,只有不斷改變教師授課的形式即改變學生吸取知識的方式,學生才有興趣參與,否則一切都是白費。我的課堂有閱讀網絡在線教材時間,為了監督學生是否真的看了書,教師可以提問相關內容,沒有看的絕對回答不出來;我的課堂有學習速錄課程環節,就是主要的幾個知識點,教師也可以提問檢驗學生是否學習了;還有直播講課,教師可以回顧上周的主要教授內容,可以講解看教材及學習速課后仍存在的主要問題,直播是有效連接前后各個環節的關鍵,總結和拓展,非常關鍵的步驟;另外,還有每課一練作業,要求在課堂內完成;還有案例分析討論,分組討論,集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教師再根據各組答案講評,計入平時成績,本人發現,這個案例分析討論網絡的課堂比在教室里做得還好,組長很負責,人人都有觀點。
以前上課,都比較傳統,除教學大綱、教材、教學進度表和教案以外,沒留下什么東西,而這次的課程網絡化建設,等于是系統地儲備了一個更大更全更豐富的課程資源庫。比如錄速課。很多教師應該都和我一樣錄制了速錄課程(微課)。這個速課,是個好東西,它可長可短,我們一般就一個知識點錄一個,這樣很清晰,很便捷。每個重要的知識點,基本都是15-25分鐘,想啥時候用就啥時候用,抽調出來即可。并且,即使在今后恢復正常教學,教師也可以隨時調出速課,讓學生學習,減輕教師授課的壓力,轉換課堂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會更好,并且學生可以重復聽取,不懂的可以再聽一遍。還比如課堂練習題。我每次課都出10道題給學生完成,這樣我的題庫就有幾百道題,這個對于學生掌握知識以及考試都非常實用,甚至今后的期末考試,我可以直接在平臺上測試,能節省很多時間成本。
我們是高校的教師,教授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我們的知識很少能產生其他的社會效應,也就是說社會人士極少能從我們的知識當中受益。而這次的網絡授課平臺的搭建,可以把我們的知識儲備起來,放在網上,為社會的相關行業的人士也有機會可以學習。比如,我教授的《保險學》,這個對于保險行業的業內人士可以去系統的學習,增加他們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并且,對于廣大的社會家庭非金融人士而言,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對于社會非金融人士,他們的保險知識大部分來自于保險業務人員的告知,但是絕大多數業務人員的保險理論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而我們的課程卻是豐富很多、全面很多、專業很多。所以,有了網絡教學平臺,我們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