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初級中學,山東 肥城 271613)
引言:初中語文教學中詩歌的占比大,在考試中詩歌鑒賞也是重點、難點。初中學生想要學好詩歌鑒賞,教師就要從基礎抓起,只有學生對詩歌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理解詩人所表達到情志,對詩歌鑒賞產生興趣。本文對初中的詩歌鑒賞教學進行分析,探討詩歌學習的重要性。
作為初中階段剛剛接觸的新型問題,詩歌的學習在學生當中的具體情況和效果也是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征。首先,詩歌主要包含了古詩和現代的詩歌兩個部分,這對于學生對于“詩”這個字形成的習慣上的理解造成了一種沖擊。相比于小學時代所學的古詩,初中時期的古詩其學習難度完成了一次進化,這對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一定的阻力。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詩詞曲五首》一課中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該首詩文章篇幅較長,全詩一共64個字,與小學階段一般古詩相比字數整整翻了一倍,對于學生的記憶和背誦造成了一定困難,而且全詩大量運用了文學典故(比如爛柯人等,)學生如果對于詩中運用的文學典故不能熟知于心,就很容易在學習該首詩的過程中不知作者欲說何詞,從而對于整首詩的理解產生偏差。而詩歌的另一部分現代詩,這是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剛剛接觸到的新型文體,雖然其理解難度和文學典故應用程度稍淺,但是一般整體篇幅很長對學生的理解難度很大,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雨說》一課,這就是非常鮮明的現代詩,而整首詩篇幅較大,有數百以之多,而且句子韻律感極強,這對于學生的朗讀或者背誦都是非常大的負擔。同時,由于學生小學時代大多接觸的是古代詩歌,在接觸現代詩歌時,由于其不像古詩那樣對仗工整,有押韻感,所以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甚至反感情緒,從而影響到詩歌的學習效果。
作者所要描寫的是當時的人物風貌,所要表達的是當時的所思所感,所以對詩歌的欣賞要從對作者和其時代的了解入手。比如,在學習和欣賞七年級上冊第十五課曹操的《觀滄海》時,首先要了解曹操寫詩的時代背景。據《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曹操寫這首詩的時間是東漢末年公元207年,是曹操北征烏恒得勝歸來時,途經河北碣石山時寫下的著名詩篇。這首詩前兩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雖然是寫秋景,秋風蕭瑟,草木搖落,但島上樹木茂盛,百草豐美,全無半點蕭瑟凄悲之感,因為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恒時所做,所以沒有凋衰傷感之情,反而表達一種昂揚奮發和雄渾蒼勁的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又如,杜甫《春望》的寫作時代背景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和史思明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作者身陷長安,眼看國破家亡,感時傷淚寫下《春望》,寫春無半點生機勃勃之感,滿是國破家亡的悲哀。所以要想讀懂和欣賞這首詩就首先要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才能把握主旨,體會詩歌精髓。
我們學習和欣賞詩歌,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培養情思,對初中生來說還能應付考試。首先,做與詩歌相關的考題時要先定好詩歌風格,明確詩歌含義。詩歌的風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素養所決定的,如曹操的詩歌風格或悲涼沉雄,或本色質樸,雄偉慷慨,或氣韻沉雄,高遠闊大;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悲慨滿懷,深沉闊大,或瀟散自然,低回起伏,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根據作者時代背景確定好了大體風格之后,就要仔細研讀詞句,明確詩歌思想內容,或是懷古傷今,懷才不遇,或是熱愛祖國,追求和平,或是藐視權貴,憤世嫉俗,或是惜春悲秋,恨別離愁等等。全部了解了詩歌內容之后再次回味確定風格,這樣,詩歌的大體意向就可以明了了。其次,我們從大局、風格和意境上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注意琢磨細節,選擇正確答案。有些詩歌在題目里就有意境和思想,要學會琢磨。除此之外,在做題時要詳細理解注釋,在注釋里有很多多音字詞、生僻字詞,這是詩歌里的難點,判斷的時候要準確,選擇的時候對意境的判斷不能放大,也不能做偏,不能偏離詩歌本身的內容和意境,不能光憑自己的感覺臆猜,要緊貼詩意,準確判斷。最后,要注意判斷詩歌的類型和修辭手法,這類題目在考題中經常出現。詩歌類型從整體內容和意境入手來判斷,修辭手法從詞句細節來選擇。
書畫是最能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情感的方法之一。古人寫詩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情感,畫家畫畫也是為了向大家傳達自己的內心活動。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書畫教學的形式來進行。例如筆者在講授:《觀滄海》這篇古詩的時候,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書畫的形式來體現作者的內心情感,由于是讓學生通過書法作品或者是通過畫圖作品的形式展示作者的內心情感,對學生來說新鮮感極強,因此同學們個個都積極的參與其中。筆者通過觀察學生的作品,發現有一位同學畫的最好,他畫了一座高大的山巒,山的旁邊有個瀑布飛流直下,顯得十分壯觀,將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他還將作者畫在了山頂之上,體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通過一次書畫活動讓學生通過書畫作品來展現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提升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本文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意境欣賞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發現,詩歌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對它的學習和欣賞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只有多讀書感受其中的精髓,用善于觀察的眼睛,有一顆熱愛自然和生活的心,才能提高自身的詩歌欣賞水平,促進自身更為長遠的發展,促使初中語文詩歌教學工作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