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勁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2160)
職業,是人的生存之基,發展之本。職業生涯,是人一生的職業歷程,即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職業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歷程,是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的重要人生階段,對人生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對從事的職業進行客觀的評價、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最合理的職業發展目標,并以此目標為指導,編制相應的內容。
1.高職學生自我認識欠缺
興趣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探索。對自身興趣、愛好、特長的客觀認識,是高職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
2.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淡薄
西方發達國家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引導和規劃,我國中小學階段這方面教育還比較欠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淡薄。部分高職學生內心深處有自己的職業方向,但大多只是大概的規劃,缺少科學的具體內容[1]。
3.高職學生擇業心理問題
高職生擇業前應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社會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功利、安全、求名、從眾等是目前高職學生呈現出的擇業心理趨勢。由于連續大規模擴招,全國高校畢業生急劇增加,而就業崗位卻相對穩定,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同樣面臨這一局面。
4.高職學生對專業和職業認知不足
專業是指從事某種學業或職業;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高職學生的專業很多都是父母決定的,自己對于專業并不了解。他們習慣把是否熱門、就業情況當成判斷專業價值的標準,專業和職業的模糊化也使得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處于混沌狀態。
1.師資隊伍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由專職輔導員和思政老師擔任。在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解決專業問題時會力不從心。總體來看,授課教師專業結構不平衡,視野和思維仍需開闊。
2.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高職學生在校期間課程安排較滿,職業規劃的課時沒有保證,最終讓職業生涯規劃流于形式,學生交上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書精美卻缺乏實效性,失去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真正意義[2]。
1.提升學生自我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激發高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成功意識。通過職業素質測評,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特質,在學習期間著力培養這些職業特質,圍繞自己的職業理想,實現自我成長。
2.調整學生的職業規劃理念
高職學生應該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傳授職業規劃方法,培養學生必要的職業技能。
3.賦予職業生涯規劃積極的心理基礎
高職學生應更新就業觀念、加強自主教育,積極投身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學會為自己的人生發展負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發現和挖掘個人的優勢、潛能,在了解專業信息和社會職業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藍圖[3]。
4.加深學生對職業的了解
高職院校在學生入學初期應通過講座、參觀企業等形式,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有直觀的認識,對職業的了解和定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做好入職前的準備工作。
1.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力量
高職院校急需打造一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化教師隊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任老師要加強心理知識的培訓,以便及時給予學生職業規劃方面的心理疏導。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要重視科學研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改革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
目前高職院校安排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時數很少,有必要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豐富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調整課程框架,多角度充實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內容,讓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
3.建立全過程職業生涯指導體系
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絕不僅僅存在于課堂,應落實到每一個環節,貫穿整個學習生涯,甚至延續到職業結束期。學生在校期間應根據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內容的指導。大一以自我認識為起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大二以探索職業環境為手段,注重職業道德養成;大三以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為載體,形成規劃方案。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適用于職業準備期,而應貫穿于職業生涯的全過程。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廣大職業院校要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需要不斷進行探索、總結,全方位開展工作,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