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100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1932 年5 月底因不幸身染猩紅熱病逝于北京,年僅37 歲。他的代表作有《閑居吟》、《月夜》、《空山鳥語》等。他所創作的十首二胡曲大都旋律生動,個性鮮明,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是二胡傳統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發展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并在教學實踐與創作作品中使得二胡這件樂器由民間逐漸走上近代專業的道路。
《悲歌》是劉天華先生在1927 年冬創作的一首二胡作品,該曲又名《處世難》。當時軍閥割據混戰,時局動蕩,教育事業也被遭到大肆摧殘,當時剛剛建立的高等音樂教育事業良好局面也被毀于一旦。劉天華先生說“目睹藝專音樂系及北大音樂??频耐^k,凡我同人無不痛心疾首”。在這種處世艱難、悲痛欲絕的形式下,他創作了這一曲《悲歌》(《處世難》)。樂曲體現了劉天華先生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懷,表達了對時局的不滿以及強烈悲傷之情,是他內心強烈悲憤情感的宣泄與表露。但在“大悲大憤”的情感之余,也有著對未來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探索與寄托。包含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報國無門的無奈以及劉天華本人的悲憤、掙扎、探索、寄托的復雜情緒。
《悲歌》這首作品是一首節奏十分自由的單段體散板式的宣敘調。在樂曲的開始,既沒有引子也沒有鋪墊,單刀直入直接進入主題。樂曲的旋律線條似乎是帶著情緒的起伏而上揚、下落。這首作品和以往作品不同,明顯帶有西洋作曲技法的印記,不僅出現了大量的變化音(#I)(#5),也有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技法“頓弓”的出現。作品中雖然出現大量的變化音,但旋律聽來卻十分自然,并不別扭,恰好的用音樂來表達情感。調式看像是西洋調式,但全曲在總體上仍是中國五聲音階商調式,且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
這首曲子也是筆者最近在學習和練習的。剛開始練習時,對樂句的處理總是覺得不流暢,到后面高音區的變化音的音準把握也是不確定的,這首曲子也是演奏劉天華曲子中變化音最多的一首曲子。隨著聽錄音、查找資料和反復練習,慢慢的能夠淺淺的理解曲子,拉奏樂曲時也能有點自己的體會。從樂曲開始的前幾個音的出現就好像是作者的一聲長嘆,也有那種大悲之事墜心的感覺。然后在第六小節和第七小節出現的兩個6,分別用內弦與外弦演奏,好像一個是作者內心憤懣,一個是作者的無奈。接下來的第八、九小節出現的兩個相同音型,是作者內心情緒悲憤的遞進,一層層直至到十七小節的連頓音出現,用了小提琴常用技法連頓音,但這里的連頓音并不像《霍拉舞曲》等所出現的那么歡樂輕快,是每一個音都是像帶有著身心極度的悲切、悲憤出來的。但是到下個頓音4 又出現了那種無奈之情,后面的樂句出現是樂曲的高潮,也是樂曲的高音與變化音出現最多的地方,要做到對音準的高度把握和控制,才能把作者內心憤懣與掙扎體現的淋漓盡致。樂曲的最后幾句表面覺得要回歸平靜的心情,但實質上還有著跌宕不平的情緒在里面,又到了高音區,除了對音的控制還有對情緒的控制,直至最后一個音漸漸消失……每次用心拉完這個樂曲,體會著作者的心情,心中也會有股悲切之感,眼淚會在眼眶里打轉。覺得曲子雖然短小、精煉,字字句句無不是那么清楚,感染與感動著,可稱為精品。
現代出現的新作品也是不斷涌出,有著強烈的時代感,高難度的技巧與華麗的炫技,這無不是技巧與作曲的進步的體現。對于熱血沸騰的年輕的二胡學習者,這無不是更為吸引人的,而對劉天華的這些曲調緩慢,技巧難度不高的曲子不太感冒。另外對劉天華的樂曲理解又不深刻,拉奏他的曲子時只是在拉樂譜,而沒有用心去演奏,就更為覺得沒有意思。其實不然,先生的曲子雖然簡單易學,但想拉好,絕非一朝一夕,而且隨著時間與年紀的增長,每一個學習的階段、成長的階段去拉奏他的作品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心情。雖然樂句緩慢,但卻更體現出基本功的好壞,像《悲歌》這首曲子就是如此,需要有著對于運功、音準扎實的基本功,以及還有個人好的領悟力與樂感,演奏時能感到作者的心情,與作者心靈上會一定的交流,不但演奏者心有感觸,也能感染到欣賞音樂的聽眾。今年是劉天華誕辰125周年,每年各地院校、團體也在舉辦不同的音樂會、講座等來紀念劉天華先生。他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創作的樂曲不僅在過去,在當今的社會也是精品中的精品,永遠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