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廣東 江門 529200)
引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調控教學過程的一種方式。優秀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還可幫助學生形成熟練的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當代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中,對作業的設計應當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協調作業與課堂知識教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作業練習中收獲客觀且準確的評價,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以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對日后的語文學習充滿信心。
小學語文課堂的作業設計應當與課堂教學的內容具有緊密的聯系,作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等,這些功能與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相互聯系,因此,優秀的作業設計應當為達成教學目標所服務,使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依存。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必須對作業的“含金量”予以重視,哪些作業內容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哪些作業內容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教師都要予以明確,才能使作業的各部分安排較為合理。另外,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育,設計出合理的作業完成思路,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能夠有所收獲、有所學習。如在《海底世界》的課后作業練習中,教師讓學生自主收集相關資料,并總結所收集的信息與素材,制作相關手抄報。這種作業形式對學生的能力考查是多樣的,如歸納信息時考查了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總結能力,繪制手抄報時考查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等等,學生既完成了對知識的深入探究,也通過實踐活動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此種作業的設計形式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大語文思維”,開拓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在集成式的作業完成過程中,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當代小學語文教學應是以學生作為教學的核心的,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也要發揮“生本”的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讓學生在親歷作業的過程時,逐漸掌握更多的知識,探索出高效的學習方法,豐富自身的語文素養。課堂作業多數是教師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而進行設計的,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設計適合的作業內容,如“學生喜歡怎樣的作業?”、“學生會帶著怎樣的情感去做?”、“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內心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會獲得哪些提升?”、“這份作業的實效性體現在哪里?”等等,這類問題都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考慮的。由此可見,教師對課堂作業的設計最終是為學生的“學”所服務的,是為幫助學生快速吸收知識而進行的。對此,教師就要加強作業中的生活化元素,以提升作業的實踐性作用,增加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收獲。如在《祖父的園子》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為學生安排開放性較強的作業內容,讓學生繪制一幅自己印象中最美的大自然,可以是自己曾經見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自然場景,之后準備一篇篇幅較短的演講稿,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并解讀自己繪畫的內容。這種作業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便于教師檢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更為了解。
當代素質教育追求因材施教,使學生在個性中成長更有助于學生的性格養成。由于學生屬于單獨存在的個體,在學習能力方面必然有所不同,統一化的作業安排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并且千篇一律的作業也極容易扼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趨勢。面對素質教育的需求,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中融入個性化元素,但也不必通過布置若干種作業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將單一的作業變為多元化即可,學生完成作業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其中的趣味元素也就體現出來。如在《三月桃花水》的課后作業中,教師可讓學生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氣息,選擇一處自然之所,選擇一棵小小的植物,將其制作成標本,貼在語文筆記中,并在標本旁填上一段優美的文字,可以使某位詩人的一段話,也可以使自己創作的一段文字,在課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這種教學形式是教師將作業內容的選擇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使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作業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并且教師充分的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未對學生的作業內容作出過于細致的要求,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優勢,可使學生依據個性喜好來完成作業。
結束語:現如今,我國教育正處于“核心素養”教育觀念的環境中,教育者倡導以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尤其是在語文此種文化類的學科教學中,學生個人應當是具有創新力的,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方面的教學,更要通過作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業的安排對于學生來說應如同“課余活動”一般而并非額外的“學習任務”,學生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趣味和快樂,獲得知識、獲得鍛煉,而并非徒增學習壓力,這是教師設計作業應當考慮的。對此,教師要將學生的感受作為作業設計之本,緊密結合課堂中的知識內容,在尊重學生能力差異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