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濱江學校,甘肅 隴南 746000)
概念課教學以往的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機械地背誦定義,但對概念理解十分膚淺,處理問題盲目,運用時因而經常出錯,癥結在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與實踐的認知,因此,在概念教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是必要的。如“杠桿”的教學中,學生覺得簡單,但很難表述清楚、完整、準確。那么教師應創設情景,撬石頭的棒,蹺蹺板,壓水井的柄等,讓學生觀察、研究、探索這些材料的共同點及共性知識,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探究,每組都歸納出杠桿的定義,在集中討論分組的成果同時,采用實驗加以驗證,比如有的同學用圓珠筆撬書本的實驗來驗證,有的同學用打開的小刀當鍘刀切紙片等來驗證杠桿是一個硬棒,能繞著固定點轉動,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最后討論歸納出杠桿的定義,并指出杠桿的要素,使學生有良好的認識方法,學到的知識印象更深刻,重視個性發展,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初中學生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注重探究,探究是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探究可以大大激發學生認知驅力。實驗課中,應先提示學生如何作好實驗計劃的制定和安排,自由設計實驗,選擇好必要的器材,注意科學的實驗方法的運用,引導學生對實驗的不同的方案進行評估、交流、取長補短,比如“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探究的結論,先讓學生獨立地假設、猜想,讓學生充分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等方法進行猜想。有的同學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密度有關”這一猜想,學生們有一致的共鳴,于是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求異質疑、探究方案,此時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通過討論確定運用控制變量法,在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的條件下,物體的密度不同,研究所受的浮力是否相同,簡略步驟:用彈簧測力計稱出鐵塊和鋁塊在空氣中的重力,然后使鐵塊和鋁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根據兩次示數求出浮力,然后進行比較。通過以上實驗的探究,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對于一些探索的實驗,學生對于觀察到的現象,實驗所揭示的物理事實感到驚奇,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心理,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去尋求答案。新穎有趣的問題,特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耐人尋味的問題,又是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基礎。即使對于一些驗證性實驗,通過實驗表達出來后,也更為生動形象,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老師樹立一種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思想,充分利用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就能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興趣和終身學習意識,使其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和科學探究者。
習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讓學生鞏固知識、掌握解題技巧,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辨析的探究活動,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許多常見的物品可以用來做物理小實驗,現有玻璃杯、鉛筆、白紙、玻璃和水,從中選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實驗?要求:至少設計二個實驗,并簡要寫出實驗方法,步驟及原理。”學生根據上述要求進行一系列實驗的設計和訓練,設計出許多種實驗方案,每個方案都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充分體現了“以培養能力為主,以發展學生為本”,注重考查學生活學活用的知識,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這一中考命題導向。
重視知識的應用,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培養學生個性,能力的具體體現。開展活動課中的探究是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環節。而物理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識水平提供或指導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課題,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在討論與社會發展、生活生產、科學技術、自然等領域相聯系的課題中考慮,如“溫室效應”“熱島效應”“人體與物理”“交通與物理”“廚房與物理”“雜技中的物理”等等。根據課外閱讀、網上查詢、收集資料、觀察記錄、解決問題,增長知識,獲得成功。實踐是一個學習、研究、創造的過程,學以致用,這是物理學科的特點,關注生活,走進社會,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意識,讓學生對自己探究的課題產生興趣,有成就感,學會探究、學會創造,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總之,這種探究課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過程和探究學習的過程,能讓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能自覺將知識與實踐、接受與體驗、認知與體驗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質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