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鄉市河山鎮中心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集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它重點培養學生處理自身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關系等能力,逐漸形成做人做事的穩定思維方式、觀念系統和行為習慣,即通過課程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由此,思想品德教師首先就要如何盡快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為更好地教育學生奠定基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扎實良好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水平,這是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是搞好思品教育教學工作的“金鑰匙”。但在農村初中,相當多的學校都不具備完整而專業的思想品德師資隊伍,或者是由專業和非專業兩類混合而成的“雜牌軍”。這其中有以下幾個原因:(1)學科歧視。傳統意識上將思想品德學科當作“副科”,因此由其他學科老師兼課;(2)學科轉型。某些學科師資超編,因此將這些教師轉型為思品教師;(3)退休“優待”。有些年近退休的教師要求學校“照顧”,于是被安排任教“較為輕松”的思想品德學科,由此來減輕課時任務。無論以上哪種原因,都會影響思品學科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師資力量。
“沒有好的教師就沒有好的學生,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起著最重要的作用,而其教學水平基本功的高低,又直接關系著教師作用的發揮”。尤其在思想品德與歷史社會兩科并考的今天,有效完成思品學科的教學任務更是十分重要。因此在現有條件下,轉型教師所應當做的是,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加強理論學習、參加活動和研討等方式,明確本學科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的,熟悉與把握好教學內容,精心搞好課堂設計與安排,積極探究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技能的基本方式方法,主動熟悉和了解思品語言的特點,熟悉掌握、運用思品的一些專業術語,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為一名具備精深專業知識的思品教師。尤其是浙江省最新一輪初中思品教材改革已全面鋪開,七年級思品新教材已經投入使用,這更需要教師抓緊時機重修和完善知識建構,提高理論水平,才能針對新教材恰當地使用教學方法,設計切實、有效、靈活多樣的課堂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英國數學家泰勒說過:“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思路有效地打破了學科壁壘,而思想品德學科具有綜合性質,學科知識涉及心理健康與品德教育、法律知識、國情教育等龐大的知識體系,同時又承擔著培養品德、塑造情感和建立觀念的重任,因此不僅要求教師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恰當選用本學科教材進行三維目標的落實,同時還要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拓展知識的廣度和寬度。但是作為農村教師,卻往往由于學歷、閱歷、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底蘊不足。有些老教師專業基礎知識很扎實,知識重點、難點、考點摸得很透,課堂教學卻不討學生喜歡,咎其原因,主要是知識面窄,視野不寬,對知識化不開、教不活、講不透,課堂僵化,這樣的教師充其量僅有“教書的技術”,而沒有衍生“教學的藝術”。
今天的孩子已不是幾年前更不是十幾年、幾十年前的孩子,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遠遠在成年人之上,哪怕是農村的學生,由于各種媒體的普及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他們的見解和思考也非常活躍,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十分強烈。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必須要求教師有比學生更快的速度和更寬的廣度,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超越學生的節奏,贏得他們由衷的尊敬和佩服。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改革是一次文化沖突與變革,提升思品教師的文化素養已成迫在眉睫的大事。教師必須提高對自身文化素養的要求,增加課外閱讀量,除讀教育理論外還要有意識地閱讀文學、藝術、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雜書”,甚至經濟學和宗教類書籍,以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同時教師還要經常瀏覽網頁、查看新聞、關注娛樂和影視,了解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話題,建立廣博豐富的知識結構,以形成師生交流的多元通道。
語言于生活中無處不在。過去,思品教師常被稱作“馬列主義老頭”和“老太”,除了個別教師思想僵化的原因之外,更主要是因為教學用語土氣、表達刻板。“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于人與人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它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時候,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當它作用于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因此,“馬列老頭老太”實質是“表達文化”缺失的表現。
思品學科某些知識本身就有抽象和枯燥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思品學科不像語文學科,它本身不具備語言優美的特點,相反,許多概念用語和專業術語都顯得嚴謹刻板干巴無趣,這就對思品教師的教學用語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農村教師,特別是老年教師,由于拼音基礎相對薄弱,普通話發音和吐字存在一定困難,有的老教師甚至在講課時“洋槍土炮”一起放,給學生的聽課帶來一定困擾,尤其對于外地生,他們對鄉音土語的講授更是無從適從。因此,年長的教師提升“表達文化”最好能從講好普通話入手,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需要下功夫。當然,我們也不乏看到一些普通話并不標準的專家和學者,他們的課堂或講座并不怎么受發音的影響,照樣講得流光溢彩妙趣橫生。因此,思品課堂的表達藝術更主要還是從語言流暢、語意連貫、情感色彩、用詞選擇和敘述準確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的課堂講解,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有趣,形成鮮妙靈異雅俗共賞的課堂氛圍,這對思品教師來說也并非天方夜譚。有些從語文學科轉型而來的思品教師,或許專業知識不如老教師,但在語言表達方面反倒較有優勢,因為之前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備了扎實的語言功底、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此,思品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語言表達上的訓練,以獨特的課堂語言配合恰當的教學方式,形象生動地傳授知識、表情達意,才能使課堂的形成更加有效。這是思品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實際問題。
教育家加爾寧說過:“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窺視出教師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著他。”師德歷來都是衡量、評價教師的首選要素,社會對思想品德教師的師德要求更高。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生活多個領域暴露出諸如貧富分化、責任淡漠、錢權交易、誠信喪失、信念脆弱、理想冷落,道德危機等各種弊端,社會問題正在嚴重影響著個體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普遍的喧囂和浮躁鋪天蓋地的壓來,這無疑也會沖擊到“象牙塔”里行走的一族。尤其思品教師,出于職業習慣而對社會問題更加關注和敏感,因而更容易出現思想浮動和道德迷茫。特別是在農村土生土長的教師,相當一部分本身還存在著小農意識、封建思想、觀念陳舊、目光短淺等個體弊端,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極易形成不健康的意識和情緒。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觸及學生內心世界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把工作、生活、學習中的不良情緒和負面意識帶進課堂,無疑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勢必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這種影響甚至會更深遠地輻射到一代人的身上。道家提倡返樸歸真、敦厚樸實,反對浮華輕薄,老子哲學中所提出的“主靜說”和莊子所提出的“超脫說”,都可以用來修心養性,正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因此,面對浮躁的社會現象,教師要學習先進的道德理論,正確理解道德規范的深刻含義,使之真正內化到心,從而提高自我道德認知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觀念,并落實到自身的行為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影響。尤其針對各類褒貶不一的時事熱點,在引導學生分析時必須抓住主流,讓學生認識到各種行為與國家法律、社會主義道德、傳統美德、生命價值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在初中階段初步建立起正確健康的道德體系,真正擔負起思想品德教師的學科義務。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作為一門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形成的學科,不能僅僅強調它的工具性,教師更不能成為使用“工具”的工具。思品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對整個思品素質教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乘著新一輪教改的東風,思品教師應主動更新知識,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修煉“文化五家”,才能緊跟教改的步伐,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并實現思品學科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